2024年全国人口健康调查结果发现,肥胖率比2019年至2020年上升超过2个百分点,18岁至29岁群体肥胖率几乎翻倍。自认心理健康不佳的人数为15%,18岁至29岁群体更高达25.5%。卫生部长王乙康形容,这是令人担忧的迹象。这些数据不但反映国人同时面对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健康隐忧,也凸显年轻世代遭遇的生活难题。在一定程度上,这或许并不单纯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体社会的共同挑战。因此在思考对策时,有必要做更通盘的规划。
虽然本地人的整体运动量,已经回复到疫情前水平的84%,但冠病疫情冲击的伤痕仍然残留。疫情封控导致的焦虑无助感,或许是国人心理健康恶化的肇因。作为群居的物种,封控阻断正常的社交活动,削弱人际情感交流,显然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国人运动量减少,同样与封控有关。毕竟身处家居室内环境,除非刻意安排,活动量必然大不如前。当下84%的整体运动量固然是不错的成绩,但还是有进步的空间。伴随更多体育休闲设施的完成,加上当局的各种鼓励措施,相信未来还能更上层楼。
在疫情因素之外,社会条件的改变同样不容忽视。国人生活水准普遍改善,对舒适生活的期待提高,或许让“病从口入”现象更为严重。本地饮食习惯相对重口味,这与先辈大多从事以苦力为主的体力劳作,需要摄取更多热量和盐分有关。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白领岗位增多意味着相似的饮食文化,将导致热量过剩的副作用。此外,饮食欠节制加上久坐少动的数码生活和工作模式,都容易加剧肥胖率和心理健康不佳的现象。
饮食过量和营养过剩等所谓的“富贵病”,是发达社会的通病。再者,对效率越来越高的追求,也使得饮食习惯跟着“工业化”。不但更多餐饮熟食业者更依赖注重口味多于食材新鲜健康的预制菜,很多贪图方便的上班族也转向包装食品。研究表明,加工程度越高的食品,对身心越不健康。而且,尽管资讯日益普遍,关于健康饮食和运动的正确且系统化的知识,依然不够普及。个人或许有意通过改善饮食和培养运动习惯来促进健康,却因为认知不足,不得其法而事倍功半。
正视问题是改变的重要起点,最新健康调查有望让国人聚焦健康挑战,反省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从基本小步做起,比如改变饮食内容、多运动、做例行身体检查等。相对棘手的是心理健康挑战。虽然这方面的科学研究成果日益丰硕,但人心毕竟还是非常复杂的现象。除了个人因素如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甚至超自然的关系,人伦规范和家庭结构的弱化,恐怕也起到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一艰巨挑战缺乏特效药,只能通过长期的人文重建耐心修复。
人口老龄化趋势让国人健康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这不只攸关公共医疗成本的考量,更关系全体人民的福祉——缺乏健康的身心,就谈不上实现幸福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年轻群体的肥胖率和心理亚健康现象无疑值得关注。世界正逐渐进入另一个历史大时代,年轻人要面对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他们需要健康的体魄和强大的心理素质来迎接考验。因此,趁早改善年轻人的身心健康,应当是刻不容缓的功课。
正视和促进国人的身心健康是全民责任,个人的意识和积极行动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幸福把握在自身手里,当然,家人朋友乃至制度的支持同样关键。一些人可能觉得力不从心,或不知从何入手,但只要从小处行动起来,更理想的是与家人朋友砥砺同行,日久自然见功,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背后也许就是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