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路交通管理局启动新一轮陆路交通总蓝图检讨,在未来一年展开线上线下公众咨询,让人民直接参与塑造新加坡未来的交通系统。上一版总体规划2019年发布后便爆发冠病疫情,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科技突飞猛进,以往难以想象的交通创新,如无人驾驶车、电动车等快速进入公众视野。因此,距离上一轮规划虽然仅过去六年多,随着人口结构变化、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压力,重新检讨为未来的新加坡打造更包容、更可靠、更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已刻不容缓。
人口超老龄化意味着需要着重照顾年长者来往医疗和社区照护设施的出行安排;新住宅区和新市镇的居民需要安全、高效、舒适的通勤选择。未来的交通规划必须更全面地回应多元人群的需求,照顾不同年龄层、职业背景以及身体状况的使用者,确保人人都能无障碍出行。
交通政策牵动着每个人的生活与作息,公众参与交通总蓝图的检讨,是确保规划贴近需求的关键,因此公众应该积极分享对未来交通的期望,并了解规划过程,以求改善日常通勤体验,包括优化步行与骑行路径、缩短换乘时间,以及提升公共交通的舒适度和无障碍设施,让整体出行更加顺畅,而不是等到政策落实后才提出批评。
除了正式的民意收集管道,陆交局还应关注非正式平台的反馈,这些渠道往往更能反映民意。政府在做重大决策前,通常通过咨询小组收集意见,然而,参与这些讨论的人多为社区活跃分子,未必能全面代表大众声音。在正式场合表达意见时,人们往往更为含蓄,导致反馈有时停留于表面。去年初的新易通(SimplyGo)风波便是例子:陆交局在展开市场调研并与乘客小组讨论后,决定全面过渡至新系统,但消息公布后,公众反弹强烈,计划最终喊停。这表明,若仅依赖有限、倾向性的讨论样本,未必能掌握真实民意。陆交局必须吸取教训,将民众切身感受纳入规划,才能更全面、更务实地设计未来交通方案。
在公众最关心的交通议题中,地铁可靠性尤为突出。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地铁网络整体可靠度连续两个月下滑,截至今年9月,平均每行驶约167万公里就会发生一次延误超过5分钟的事故,意味着乘客日常通勤的不确定性正在增加。在系统升级压力与设备老化的挑战下,地铁已到必须正视结构性问题的关键节点。若可靠度继续下降,其他交通问题也更难有效解决。
地铁系统频频故障,让原本可靠的公共交通蒙上阴影。高昂的拥车成本是多数家庭的现实困境,而私召车服务的问题亦日益突出:雨天和高峰时段价格飙升、乘客等候时间延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道路安全方面,交通意外、违规驾驶等问题仍然严重。虽然这并非陆交局管辖范围,但交通安全应纳入本次蓝图检讨,尤其须关注个人代步工具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可能带来的矛盾。在公路上,不应使用电动辅助器材的人仍违规上路,行人、驾车者与代步工具使用者之间的摩擦频繁,从人行道冲突到公园连接道上的超速行驶,安全隐患长期存在。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安全应置于便利之上。
与此同时,电动车推广和无人驾驶技术也给交通体系带来新挑战。电动车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车辆成本以及商业车队更新速度,将决定推广能否可持续;无人驾驶车虽已获批准在榜鹅进行测试,但能否顺利融入现有交通生态、保障安全,以及对就业的潜在影响,都须谨慎评估。
这些问题表面上各自独立,但共同构成整体交通生态。基础设施老化、成本压力、行业结构变化、监管滞后、新型代步工具普及、科技冲击及社会需求变动交织在一起。未来交通政策必须以系统思维涵盖各个层面进行整体整合。更关键的是,陆交局在收集民意、制定规划时,必须避免盲区与死角,确保规划全面、务实,并切实回应民众需求。只有这样,新加坡的交通系统才能在便利、安全与可持续性之间取得平衡,真正为人民的日常出行提供可靠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