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热潮正在席卷全球,但在狂热背后,风险的阴影也逐渐浮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在最新年度《金融稳定检讨》报告中提醒,股市近期的上涨,主要受人工智能相关投资推动,集中押注科技板块的投资者,已暴露在显著风险之中。
它警告,超大型科技公司在扩张过程中,频繁采用特殊目的公司、私人信贷结构及创新会计处理等融资方式。这些复杂安排可能掩盖真实杠杆水平,加深对资金的依赖。一旦市场对人工智能的乐观预期逆转,股市或将深度调整,私人信贷违约风险也会随之上升,进而对整体经济造成外溢冲击。
自2022年底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以来,科技巨头便持续在晶片与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上投入巨资。据统计,今年全球相关投资已达1.5万亿美元,明年更预计突破2万亿美元。
在人工智能热潮推动下,科技股股价节节攀升。人工智能龙头英伟达的市值,一度突破5万亿美元,超过德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直言,人工智能仍处于初创阶段,暗示公司营收与股价仍有巨大上升空间。
然而,巨额投资、股市的亢奋以及与复杂融资模式,让人联想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惨痛记忆。OpenAI与Anthropic等新兴企业虽仍处起步阶段,持续烧钱,却已拥有数千亿美元的估值。
更令人担忧的是闭环融资风险。例如,微软与英伟达最近承诺投资Anthropic 高达150亿美元,Anthropic则承诺购买300亿美元的微软Azure算力,而这些算力完全使用英伟达的晶片。
Anthropic在9月份的新一轮融资后,估值达1830亿美元。最近与微软以及英伟达达致合作协议后,估值暴涨至3500亿美元。
分析人士指出,闭环融资安排使财务风险更为隐蔽,投资者难以分辨真实增长与潜在泡沫。供应商的资金支持,可能让开发商获得超出自身现金流所能支撑的购买力,夸大市场的需求,而回购协议则可能将风险转回供应商身上。当一家公司出现财务状况时,就容易导致骨牌效应。
谷歌首席执行官皮查伊坦言,当前人工智能投资热潮,确实存在非理性成分,若泡沫破裂,没有任何企业能幸免。
人工智能泡沫不仅关乎股市,还可能冲击实体经济。据统计,美国家庭财富平均有21%投资于股市,科技股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推动消费,使美国经济表现强劲。但若泡沫破灭,美国家庭财富或将缩水8%,消费下降可能导致美国陷入衰退,并波及全球经济。
与此同时,外国投资者在美国股票的风险敞口高达18万亿美元,且高度集中于七大科技巨头。任何估值动摇都可能引发抛售。今年1月底,中国人工智能公司“深度求索”推出低成本大语言模型,便曾引发市场对美国科技股估值的质疑,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作为开放经济体与区域人工智能枢纽,新加坡难以置身事外。据统计,东南亚目前有超过680家人工智能初创企业,过去一年融资约23亿元,其中驻在新加坡的企业占495家,融资超过13亿元。若泡沫破裂,这些公司将面临融资困境,在人工智能领域工作的人员,也将面对裁员的风险。
长远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势不可挡,但闭环融资与股市亢奋,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拖累人工智能进程与经济发展。尽管部分分析师认为,这轮人工智能浪潮不同于互联网泡沫,但历史经验显示,泡沫一旦形成,必然越吹越大,终有破灭之时。
因此,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政府,在押注人工智能时,切记分散投资风险的重要性,避免将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