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新谣发展须重新定位与出发

2021年5月14日,参与第二场“新空下”线上新谣音乐分享会的百德中学师生,在观赏表演时,开启手机闪光灯,营造点点星光。(档案照片)
2021年5月14日,参与第二场“新空下”线上新谣音乐分享会的百德中学师生,在观赏表演时,开启手机闪光灯,营造点点星光。(档案照片)

字体大小:

“新谣”在1980年代创始时的定义是“新加坡年轻人自创歌谣”,而不是今天一般人所以为的“新加坡歌谣”或“新的民谣”等等。当时新谣之所以标榜“年轻人”与“自创”,因为这正是当时新谣的真实写照:新加坡年轻人是为了唱属于自己的歌而创作。

然而时过境迁,曾几何时“新谣”这个名称竟成了新加坡一代人的集体“历史记忆”。若非一些有心人士的推广,恐怕新谣早已为今日国人所淡忘。几首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新谣也逐渐成为本地的“经典老歌”,或升级为“爱国歌曲”。

当然,日换星移,旧事物为新事物所取代,这是自然的规律。在日新月异的流行乐坛,任何昔日再流行、再受欢迎的歌曲及歌手,都有被淡忘和替换的一天,新谣创作和歌手也不例外。然而,新谣创作歌曲可以被淡忘及被其他流行歌曲取代,但新谣的创作精神却应该保留及发扬光大。

新谣的创作精神在于新加坡人创作和演唱属于自己国家民间独有的歌。这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也应当有)的精神与自豪感。新谣不应该只是1980至1990年代新加坡年轻人(且是华人)的产物,也应该扩展成为今天及将来新加坡人(各大种族)的文化资产。

新谣应该重新定义与定位,使它具现代意义与方向。我建议把原来的定义“新加坡年轻人自创歌谣”,改为“新加坡人自创歌谣”(Singapore Folk Song)。新定义的“新谣”将没有年龄、种族和语言之分。唯一不改变的是与昔日之“新谣”同样具有“民谣”(folk music)之特色,例如力求清新朴实,与一般世俗流行音乐有别;内容积极励志、充满正能量;以及具本土色彩等。《小人物的心声》和《细水长流》就是两首最佳参照例子。

最重要的就是,要给予新谣(新加坡人自创歌谣)认同,并让创作有公开发表的平台。正如昔日主流媒体,包括电视台、电台与报馆等所给予“新加坡年轻人创作歌谣”的支持一样。

建议一年一度于青年节特为本地教育学府主办的文艺赛事,主办单位可以增设“新谣”这个项目,让学校派出自己的新谣小组去参赛。目前或许已经有一些新谣赛事,但似乎仅属于民间组织如弹唱人所筹划的活动。为了提高新谣的创作水平,以及在本地学府更普及的推广,把新谣提升列入国家学校年度重要赛事将有莫大帮助。

另外,建议在每年8月国庆期间重办《新谣节》,英语名称从昔日之“Xin Yao Festival”改为“Singapore Folk Songs Festival”。邀请本地音乐人和歌手发表和演唱自创的歌谣,类似美国的民谣节。相信这不但能增加节日气氛,甚至能成为旅游的亮点,也能鼓励本地创作精神,更能加强新加坡人的爱国意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