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多关心亲人的行为举止变化

作者曾接触过几间垃圾屋,体会它们背后所无法解决的深层家庭问题。(档案照)
作者曾接触过几间垃圾屋,体会它们背后所无法解决的深层家庭问题。(档案照)

字体大小:

读了9月22日《联合早报·言论》刊登张森林的文章《垃圾屋的几个关键词》,感触良深。我的工作让我接触到不同的家庭,多少能体会每一间垃圾屋背后所无法解决的深层家庭问题。

我接触过的几间垃圾屋,所受到的震撼非笔墨可形容。

第一个案例,一间三房式组屋,女主人、18岁儿子和两个老人同睡一间房。整间组屋的状况看了让人心酸,垃圾堆满各个角落,卧房的床褥和床架也破损不堪。他们家的卫生问题,也让邻居感到很无奈。

女主人面对婚姻困难,又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超出承受能力。表面看,她还能正常工作,但对事物麻木,已显露出内心的无助与绝望。她显然已有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不自知。更悲哀的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心理疾病,会对孩子的性格造成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案例是一个60多岁的女性。她早年性格开朗,因为丈夫有外遇,夫妻感情生变,她为了幼小的孩子,委屈自己容忍丈夫,整个人的身心行为都出现巨大变化,并开始到处捡东西和购买各种各样的物件,把家里堆满。据我所知,她家有上百支雨伞。她的家人认为她的行为不可思议,对她很失望。家人疏远她,但没人意识到她其实已有心理疾病,应该寻求帮助。

第三个案例是一个50多岁的男性。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关系复杂的大家庭里,在不平衡的环境中长大。后来他弟弟车祸去世,姐姐精神错乱,他变得孤僻,精神面对很大的困扰,甚至出现幻觉。他30多岁便开始到处捡废物回家,家里人虽然找义工帮助和带他去看心理医生,诊断他患上精神分裂症,但他不肯吃药,家人很难和他沟通,他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四个案例是一个单身女性,早年有精神困扰,接受过心理治疗。她有洁癖,可以三四个小时不停地擦地板。她退休后帮忙照顾痴呆的大哥,为他洗澡可长达两个小时,还不允许其他家人插手。庆幸她的亲人及早发现她的心理问题,开始鼓励她向精神医生求助。

以上四个案例说明,当行为举止不合常理时,像囤积垃圾、学习态度转变、性格转变或有轻生倾向,都是当事人在向亲人发出求救信号。我们要更关心亲人的变化,更深入了解他们行为变化背后的因素,才能及时帮助他们求助。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