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鼓励母语学习还须靠经济利益

华族在家讲华语的比率越来越低。(海峡时报档案照)
华族在家讲华语的比率越来越低。(海峡时报档案照)

字体大小:

讨论华语在新加坡的地位,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因为其中包含了文化情感、历史渊源、政治考量和种族情绪平衡等因素。这些因素不是各有去向的平静小河流,而是会汇聚形成一条波浪翻腾的大江。也许一时看似风去浪平,但要在这条暗流乱窜的江上稳健掌舵,真的是得集一船上下的勇气、智慧和决心,才能化江水之阻力为借力,再驶万年。

这二三十年,诚如人口普查报告所显示的,华族在家讲华语的比率越来越低。当母语不再是一种孩童在成长环境中自然习得的语言,而是基于各种原因自发学习后获得的语言时,当孩子必须在学校从零开始学习母语时,华文已经沦为许多华族学生痛恨的语言。我常感慨,如今在学校学英语是“加强”,在学校学华语是“加重”。我站在华文教育的前线,这种感受是很深的。

今天许多西方人开始学习汉语,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的崛起。汉语对这些西方人来说是一种后得语言,开始学习时不但陌生,而且必须丢掉自己熟悉的母语语法来迁就这个语言。然而,许多西方人非常坚持地学个三五年后,大多至少有二三级的汉语水平,简单书写和日常交流都不成问题。来新加坡工作的女佣,工作两三年,根本不用上课,一般上都能用方言、华语及英语同年长雇主沟通。他们能坚持的原因不外乎热爱中华文化、通商之用和沟通之需。

我们大部分学子恰恰不理解以上三种坚持学习华语的原因。我们强调的热爱中华文化,在一般邻里学校就体现在节日庆祝活动上。设想科学课讲的是发射火箭到火星,华文课讲的却是嫦娥穿着彩装,手挥水袖,绫缎飞飘地向月宫奔去时,务实的新加坡学生会有什么感想?

有一次,一个华文成绩不错的小五学生告诉我,他不讨厌华文,但不知道为何学习华文。我只能把中国这块利益大饼搬出来和他分享。他听了后回应说:“我以后只想在新加坡做工。”我不期望他马上改观,但求有颗种子撒在他心壤上。

他的回答也道出了许多学生的语言价值观,通商和沟通只需英语就够了。连这个华文成绩不错的学生也有这种想法,另一个到了小三还一直把自己的名字“阿轩”写成“阿车”的学生会怎么对待华文,我还真的不敢想象。

个人认为,当前最应该马上改善的,就是各族母语教育应该延续到工艺教育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各系。母语在初院和高中还有多两三年的学习时间,在高等学府就消失无踪了。这是造成学生对母语没有兴趣的最大原因。有多个学生向我反映,以后他们会选读工院,而不是高中,原因之一是不必读华文。如果政策将母语列为高等学府的必修科,避无可避,那肯定有助于消除学生对母语学习的消积态度。

其实,像工教院、工院和大学这些学府的母语科,不一定要成为考试科目。它可以要求学生在一个学年里,呈交一定数量的母语读书报告和至少两次的母语口试。达标或超标者可获得类似汉语水平考试一级至六级的母语水平证书,不达标者则不获任何证书。这些证书可以为学生将来求职或深造时增值,也确保新加坡学生升上高等学府后不会完全和母语断联。初院和高中方面,则加大母语分数在A水准考试中的百分比。

我们处在信息核爆的时代。不停地吸收各种资讯、保鲜期短、不念旧和不想大脑被看似无用的知识占据,是现代学子的通病。单靠文化传统来打动他们绝对是效果不彰的。我们只能通过必考和经济利益这种现实主义手段,才能让有经济价值的语言再次在这片国土上起死回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