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回去”“停”“少来”。童年的我,只要哭泣,第一时间得到的“关怀”,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它们全部来自长辈。再不然,就是一脸厌烦地转身离开,看也不看我一眼。
听说在不久前结束的小六会考数学考场上,考哭了一堆孩子。
按照这里的另一套“逻辑”,果然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看到了另类“投诉”。我的心头掠过多少复杂情绪,因为我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语言表达。人生那么长,12岁就在一场科目考试里,感觉人生尽毁,大哭面对,意欲何为?这样的孩子,日后如何担当生活重任?
“憋回去”“停”“少来”。童年的我,只要哭泣,第一时间得到的“关怀”,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它们全部来自长辈。再不然,就是一脸厌烦地转身离开,看也不看我一眼。
听说在不久前结束的小六会考数学考场上,考哭了一堆孩子。
按照这里的另一套“逻辑”,果然在第二天的报纸上就看到了另类“投诉”。我的心头掠过多少复杂情绪,因为我找不到什么合适的语言表达。人生那么长,12岁就在一场科目考试里,感觉人生尽毁,大哭面对,意欲何为?这样的孩子,日后如何担当生活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