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读到宋昊春在9月25日《联合早报·交流站》的文章《请还孩子们一个澄明的世界》,深有感触。首先,我很赞成宋昊春的观点,12岁的孩子应该感受生活的美好。

然而,有些事情,不是把12岁孩子眼睛蒙住,他就不知道了;就算不写进作文里,他一样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社交媒体等接触这些事情。我们不能总让孩子一尘不染,脱离世俗,这样并不现实。孩子必须懂社会的丑恶现象,也应该懂得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他们有这个权利。

回到作文这个主题,对小学生来说,常写命题作文的学生不到20%,80%的学生写看图作文。宋昊春文中所指的内容充满负面的作文,应该是看图作文,范文想必也是如此。我们给孩子一张图片,凭什么让他们写那样的内容?凭什么给孩子一篇跟图片不相符的范文?是要他们脱离图片原意而搞砸考试吗?话说回来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须有判断力,教学时要起一定的引导作用。我不否认市面上的书籍内容参差不齐,但绝大多数的书籍,最后反映的一定是正面的价值观,包括看图作文的书本。

偷盗情节反映齐心协力抓小偷;闯祸情节反映最后勇于认错;落水遇难反映见义勇为;当街抓贼反映众志成城;欺骗小孩反映随机应变;电梯停电反映姐妹互助;组屋失火反映注意安全……哪个主题不是以正面价值观做文章?

再说回写作。从写作角度来讲,老套的写作只能构成虚假,让孩子胡编乱造,竭尽全力去编一个故事,十分不真实。譬如《我的妈妈》,学生总会写雨天背自己去医院、自己生病妈妈熬夜陪伴、忘了拿东西妈妈送去学校……这些情节初看感人,细看怎么1000个学生全都一样的妈妈?我们知道妈妈伟大,但这是孩子对于妈妈的真正感受呢?

延伸阅读

交流站:请还孩子们一个澄明的世界
交流站:请还孩子们一个澄明的世界

“抱怨开始,感恩结束”,这才是真正表现妈妈的伟大之处,因为这是现实生活的真实体现。例如,一开始向妈妈大发脾气,说妈妈的不是,甚至狂甩门冲出家门。难道作者写到这里,就会涌现负面价值观吗?难道这对孩子来说就不是澄明的世界了吗?

再往下看。一个煮面的老婆婆一语道破:我给你煮了一碗面,你就感谢我,你妈妈给你煮了那么多年的饭,你怎么不感谢她呢?这时候,相信读者心灵会为之一震,多么伟大的妈妈。谁还敢说这样的开头是在宣传负面价值观?谁还认为这不是最真实母爱的体现?我们不是要还原孩子的真实吗?

上面的内容来自《欢乐伙伴》小四课文《一碗云吞面》,课本利用负面情绪把价值观体现出来,目的就是要真正融入孩子的真实情感。这样的篇章比比皆是,《铜钱的响声》《丽华的脸又红了》《打架》《妈妈哭了》《石头汤》等,难道这些篇章是教孩子们欺负人、打架、惹妈妈生气、自私、没有礼貌吗?当然不是,它恰恰是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真实的社会中正确地判断出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