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聚沙成塔,跬步千里 ——携手呵护母语学习的生态

作者认为,母语,母亲的语言,这样一个名词,饱含深情。正是由于这份对母语深沉的爱,社会上对于母语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止。(档案照)
作者认为,母语,母亲的语言,这样一个名词,饱含深情。正是由于这份对母语深沉的爱,社会上对于母语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止。(档案照)

字体大小:

谨答复《联合早报·交流站》于12月8日刊登的郑昭荣读者投函《令人振奋的课外阅读计划分享会》、倪德贞读者投函《改善华文前景挑战大》和《联合早报·言论》12月7日刊登的黄绍安评论文章《泛谈新媒体时代华文课外阅读》

母语,母亲的语言,这样一个名词,饱含深情。正是由于这份对母语深沉的爱,社会上对于母语教育的讨论从未停止。我们感谢这几个星期的读者来函,感谢大家对母语教学所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双语教育是新加坡教育体制的基石。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我们学校课程的教学语言是英文,社会工作语言是英文,各种族之间共同的沟通语言也是英文。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我们的学生沉浸在一个以英文为主的环境中,接触母语的机会有限,要学好母语的确有些挑战。教育部鼓励并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学好母语,以达至自己能力所及的最高水平。我们鼓励新加坡人学习母语,不仅是为了了解我们的本土母族文化和加深国民认同感,更要让新加坡人有能力与亚洲乃至全球的母语使用社群产生联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多管齐下,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进行母语教学。

建国以来,母语教育始终贯穿新加坡的基础教育阶段。在幼儿园,孩子们每天上母语课,让母语和英语成为幼童沟通和思维的语言。在小学,母语除了作为一门课程,也是“品格与公民教育”的教学语言。教育部以学生为中心,从小学到高中,开发了体现差异性的核心课程和计划,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今年与明年,母语处在三年级、四年级推出母语辅助计划,辅助母语较弱的学生学习母语,同时鼓励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修读高级母语。到了中学和初院阶段,语文特选、双文化课程、华文与文学、中国通识、翻译等系列特别课程也为学生学习母语提供了丰富多元的选项。在现有的母语课程框架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潜力,让自己成为双语双文化的人才。

我们重视语言学习的过程、重视资源开发,为学生母语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框架。在低年级着重于听说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也为中高年级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培养做好准备。为了让母语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让母语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采用大量的真实语料(例如海报、广告、宣传),为学生设计了许多贴近生活的学习内容。在中学阶段,教育部与“早报校园”和8视界合作,创建新闻语料平台,目的就是提供适合学生程度与贴近学生生活的新闻报道与新闻视频,辅助学生学习华文,鼓励学生多了解新闻时事。此外,教育部也善用资讯科技,所有华文课程都辅以录音、动画、录像、互动游戏等,借助科技,提升华文的教与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快乐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母语学习。

语文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涉及方方面面,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社群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的成立以及教育部与各组织、团体的紧密合作,目的就是为学生创造学习母语的优良社区环境。今年教育部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拨款3000万元,以资助本地三个推广母语学习的委员会更好地集合公众和社区伙伴的专长和资源,营造更好的母语学习环境,推广本地母语学习和应用。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也积极主办各种活动,例如“世界书香日暨文学四月天”、驻校作家计划等。教育部为了提供学生更多阅读的选择,也与本地作家合作,推出中学泛读计划,积极出版了许多配合学生阅读能力、贴近学生生活、富有趣味性的读本,每两年也提供一份小学与中学课外阅读推荐书单,供家长和老师参考。推广华文学习委员会也通过面簿、抖音等,与年轻一代增进沟通与交流,邀请网络红人参与各项活动,例如电视节目《你在说什么?》,让年轻一代在充满乐趣的活动中学习母语。

母语水平的提升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基础,没有足够的量变是不可能发生质变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让我们一起呵护母语,让孩子们学好母语、爱上母语!

作者是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司长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