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精英心态是怎么形成的?

读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果只接触到“精英分子”,而不曾到过巴刹和小贩中心吃饭,没有住在政府组屋或就读于邻里学校的朋友,以后成为社会栋梁时,就算彬彬有礼,乐于助人,仍无法阻挡社会分化的趋势。(档案示意图)
读者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果只接触到“精英分子”,而不曾到过巴刹和小贩中心吃饭,没有住在政府组屋或就读于邻里学校的朋友,以后成为社会栋梁时,就算彬彬有礼,乐于助人,仍无法阻挡社会分化的趋势。(档案示意图)

字体大小:

朋友甲转述,她同事最近很心烦,因为凭着辩论表现直接进入某名牌中学的女儿,某日跟父母顶嘴时,居然说父母不理解就读精英学校的学生的难处。夫妻俩脚踏实地,在家里从未用过“精英主义”这类词汇,因此听到这词从女儿口中冒出来时,相当诧异。更令他们忧虑的,是女儿不屑和就读于邻里学校的弟弟相处。

朋友乙因孩子就读于名牌小学,认识了孩子同学的家长。一名事业有成的女医生,为了栽培孩子成材,放弃高薪工作当全职妈妈。当那名全职妈妈发现朋友乙竟然还在工作,而且没让孩子学弹钢琴,对她颇有微词,言下之意是一名尽责的家长应全力确保孩子前途光明,不该亏欠孩子。

朋友丙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某日问他,同学家里为什么没有游泳池。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的提问并非瞧不起同学,而是在他的生活经验当中,自己的和父母朋友圈的高级公寓里都有游泳池,因此形成年幼孩子对于“住家”的认知。

孩子的成长过程如果只接触到“精英分子”,而不曾到过巴刹和小贩中心吃饭,没有住在政府组屋或就读于邻里学校的朋友,以后成为社会栋梁时,就算彬彬有礼,乐于助人,仍无法阻挡社会分化的趋势。特丽莎修女认为,居高临下的给予,让接受者有被施舍的屈辱感,这对一个人的尊严是极有害的,可能导致苦涩和敌意,而不是和谐与和平。

精英心态的形成由很多不同因素交叠强化,不能完全让政府和教育制度买单。精英心态如果继续有肥沃的土壤,社会分化情况将日益加剧。社会一旦撕裂,分出明显的“我们”和“他们”,将极难修复。

“每所学校都是好学校”“包容性社会”,不应该单单停留在口号层面,也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可以通过种种措施预防精英主义体制化。精英心态,追根究底,反映的却是人们所坚持的价值观和生命观。

丹麦社会提倡和实践平等主义,来自各行业的群体在同一个场合互相交流是一种常态。公司高层领导韬光养晦,不喜欢炫耀财富和地位,蓝领阶层人士也不会自卑、仇富。在澳大利亚,许多蓝领工作人士的收入甚至比白领的还要高。

人无法选择出生在哪个家庭、国土和年代。许多天之骄子,不完全是因为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或天资比别人强,而是比很多人幸运,拥有更多资源,因此事半功倍。如果一名“鲁蛇”(网络流行词,英文loser的音译)拥有和我们一样的资源,他的成就未必低于我们。

让我们时时警惕,免得自己多读了点书,多赚了点钱,就变得不可一世。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