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在抗疫防疫上取得阶段性成果,进入另一个里程碑。解除限制,不代表废除所有防疫。防疫回到自我意识上,也就是自己健康,自我管理。
回顾2020年4月7日实施“阻断措施”开始,我国一直在抗疫道路上摸索前进。2020年12月取得信使核糖核酸(mRNA)冠病疫苗后,随即启动接种计划,从最前线医护等工作人员开始,再从乐龄族一直往下移动至18岁的年龄层。最后再到5岁至12岁的儿童。一直到后来的追加剂,可说是有序、有计划地向前推进。
我国抗疫另一个转折点是去年6月24日,领导跨部门抗疫的三位部长在报章上发表“与冠病共存,过正常生活”。文章一出,引来许多质疑,当时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之前,新加坡三次与香港达成“旅游泡泡”计划,都在最后一分钟被喊停。因为港府希望把确诊人数降到个位数方同意执行,但后面两次新加坡社区都出现超过规定的确诊病例。
新加坡清楚知道这一路线已难以推行,开始走向国际,后来与近30个国家或城市开通疫苗接种者旅游通道。
今年4月1日西方愚人节,但我国没有愚人,而是开放“移人”,让人民、旅客可以自由移动,飞向海外或来本地旅行。4月26日起,我们的生活娱乐、工作休闲大致已恢复疫情前状态,那些完成接种疫苗者入境新加坡免检测、免隔离,可见新加坡开放不徘徊。
“共存”之路虽出现起伏,但新加坡采取科学防疫,不畏惧、不彷徨,即便被外界讥笑是“躺平”,也默默前行,用心聆听,坚持到底。终于走出隧道,迎来灿烂的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