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观看了2022年华文大比拼的决赛,结束后顺势点开早报新闻,看到4月20日社论《别让欺骗文化生根成长》。此文激发笔者内心久存的一些感慨。文中提到:诚信是建国以来所强调的根本价值,也是新加坡成功的关键。我国有必要确保诚信文化不受腐蚀与取代……笔者对社论的忧患意识深有同感。

人是不能离群索居的,尤其透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认识到什么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感觉,这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人际关系。华人圈有个不言而喻的共识: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可见关系是人生命的中心点,那关系要以什么为根基呢?在当今呼声最高的“人权”中,相信多数人选择的是尊重。

是的,彼此尊重是做人本份,每个人既是社会一分子,也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在尊重他人的同时,等于是尊重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希望被人善待,自己首先要学习真诚待人。如果不喜欢被欺骗的感觉,就不能欺骗他人,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在明在暗,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也是自尊的体现。

10多年前,我几乎每天都在巴刹买东西,记忆深处,金文泰2道一个摊贩,人非常诚实善良。他卖的板栗,总是把新的和旧的分开,不同价钱,不同选择,令大家明明白白地消费。我因此常常光顾这家店,可惜不久后,老板就退休了。此后在巴刹购物,常会有些不太愉快的体验,如以次充好等,为了不想被欺骗,现已成为超市的忠实消费者。记得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是:人在做,天在看。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无论做事做人,首先要对得起良心。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里的“为”原是第二声,本意是:一个人若不注重个人修养,是难以立足的。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读音被错误地诠释,读成了第四声,意思完全反了,变成“为自己谋取私利是天经地义的事”,由此而误导了不知多少人,令许多原本阴暗的、害羞的、难登大雅之堂的事,一下子似乎被洗白了,变成见多不怪的平常事。更有甚者,竟然还能成为堂而皇之的炫耀资本。殊不知“种收的原理”是造物主所设立、永远不可能改变的规律。每个人内心都明白“自食其果”的道理,然而因着一不小心的自作聪明,或自欺欺人,或掩耳盗铃,最终导致弄巧成拙,又或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小失大。

“凡事都有定时”。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和承担后果。隐藏的事没有不被发现的,即使有生之年不为人知,自己内在最深处的良心也会提醒。身正为范,让我们共同传承给后人后代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应该是身心灵健康的标准,人格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