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华文课须改革才能与时俱进

字体大小:

我是一名大学生。日前在早报言论版和《交流站》读了李敏雯女士的《华文课程为何引不起孩子兴趣?》、郝悦然同学的《学不好华文不能怪课本和教师》,以及李太里先生的《华文课枯燥不全因背负传统》,我认为华文课仍然须要大刀阔斧的改革,才能与时俱进。

首先,我认为华文课本应该拿掉一些有关尊老爱幼、保护环境和种族和谐的课文。这些课文应留给《品格与公民教育》课来教,也就是小学生用的《好品德好公民》教材。小学华文课本的课文应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当然也可以有些许诗歌、寓言故事,以及四大名著中一些章节的简化版。我以前读小学时,其中一篇课文是西游记的《三借芭蕉扇》,故事简单,生动有趣,勾起了我的兴趣,自己跑去买了适合小学生的《西游记》来读。

既然小学生上英文课时教师不会一直灌输价值观,为什么华文课就需要呢?如果我们对比教育部公布的《2015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和《2020小学英文课程标准》,华文课的课程总目标有“培养人文素养”,英文课的课程目标却只在四个方面“发展有效和情感的语言使用”。华文课须要帮助学生“建立正面和积极的情意品德,包括价值观、华族文化、社会知识、关爱意识和环球意识”,英文课则要以“21世纪技能框架”发展学生六大核心价值观,也就是尊重、责任感、毅力、诚信、关怀、和谐。如此看来,华文课须要灌输的价值观确实比较多,包袱自然也多了。

李太里质疑把文化与价值观的课程只放在《好品德好公民》课足不足够,还说“我们还是不要自欺欺人,不必考试的科目是不会有人重视的”。那么,我想问的是,放在华文课学生就一定重视吗?华文考试考的是理解问答,短文填充,虽然有些问题须要结合一些正确价值观来回答,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真的有内化这些价值观,最多只是为了拿分才会写出这样的答案。郝悦然同学提到她的课本有“家庭凝聚力、值日、遵守规则、注意安全”之类的主题,那我想要问的是英文会不会教这些呢?如果没有,那华文课的包袱岂不是很大吗?我认为,灌输价值观的公民课如果做得不足,那我们要检讨的是公民课,而不是母语课。

其次,我认同李太里所说的华文课枯燥不完全是因为传统包袱。因为小学生为了要考到好成绩,会故意在作文里写所谓的“好词好句”,至于学生有没有真的领悟这些话就不得而知。就如郝悦然同学所说的,老师会“教答题的技巧和方法”,虽然不必死记硬背,但最终目标还是在小学离校考试考取好成绩。我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毕竟新加坡社会仍然非常注重成绩,然而这么做却不能陶冶学生语言上的情操。当然,这不仅是华文课的问题,英文课也会教这些技巧,只是华文地位在新加坡岌岌可危,我们必须花更大的精力拯救。所以,改革华文课迫在眉睫,使用电脑教学和小组讨论,都是迈向改革的正确一步。学校可以考虑使用“翻转教学”,鼓励学生以“教授”的方法学华文,这样学生就可以活学活用。

总的来说,母语课就不应该有太大的包袱,小学生才不会觉得母语“枯燥乏味”而不想学习。改革母语课势在必行,我们能做的是除了支持小学生的学习,也应该给予他们学习母语的环境。此外,我们不应过度批评或者取笑学生的华文程度差劲,而是要鼓励他们勇敢地使用华语交流,毕竟很多学生都是在讲英语家庭中成长,使用华语的时间是有限的。

最后,我仍然对新加坡的华文情况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只要有心,铁棒也能磨成针”。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