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心理健康检查应常态化和常规化

心理疾病的病征有时并不明显,唯有将心理健康检查常规化,适时主动关切了解,才有可能及早发现问题。(档案照)
心理疾病的病征有时并不明显,唯有将心理健康检查常规化,适时主动关切了解,才有可能及早发现问题。(档案照)

字体大小:

国人的心理健康是目前举国上下极为关注的课题。此前召集的心理健康跨部门工作小组初步建议出炉,目前正展开公共咨询接受反馈。

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就三大重点:求助便利性、青年心理健康的支持和职场举措的改善,所提出的12项建议,方方面面,极为完善。

心理健康问题的特殊性,工作小组大致已考虑在內。之所以特殊,就在于患者未必知道或接受自己需要求助。更何况目前社会对心理疾病的了解和包容,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这方面的阻力更让需求助的人犹豫再三、裹足不前,或太晚求助,实属憾事。

提高整体社会、雇主、学府和周遭的人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加上方便的心理健康服务,对心理疾病患者会有很大的帮助。但这还是相当被动,有点守株待兔,即等不知道需要求助或不愿求助的人来叩门。这种做法须作出改变。

想要有更大的突破,或许须尝试变革性的做法,尽量把心理健康检查常态化和常规化。我们早把视听力、血压、血糖、血脂(三高)等生理指标纳入例行体检,为何不把心理健康检查也列入?我们必须正视心理疾病的普遍性。在心理卫生学院2016年做的第二轮全国心理健康调查中,就发现每七名国人就有一人会在一生中患有一种心理疾病。它的普遍性,比起一些被列入例行体检的生理疾病有过之而无不及。

既然国家正视心理健康并要消除社会对它的偏见,像验血检测生理指标一样,把心理健康检查常规化,是个可以审慎考虑的建议。这是个一石二鸟的举措,既为心理健康出状况的人及时敲响警钟,也传达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患有心理疾病就像患有三高一样,无论是心理或生理问题,都不应该遭受偏见和歧视。

常规化的另一个好处是,相比自己主动求助,可以减少心理病患因为寻医而面对偏见的压力。举个例子,入伍前的身体检查,便是一个可以将心理健康检查常规化的机会。这是每个男生的必经之路,国防部只须加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就有可能筛出须要进一步追踪的个案。这个管道无须心理健康出状况的人鼓起勇气,顶着偏见的压力去求助,减少不慎被不专业的求助对象所误导的可能性。

同样,卫生部在为全国某年龄层的小朋友检查视力和体重等生理指标时,只要加入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就有可能筛出心理健康需要特别关注的小朋友,而无须等到某个小朋友的心理严重出状况才给予帮助,或等家长求救。否则他们又得克服偏见的阻力求助,到那时或为时已晚。

以上的两个具体构想可供有关当局探讨。其实,政府部门和机构、学校、私人企业,都可为工作人员和学生提供和安排自愿参加、每年一次的心理健康检查和咨询。重点是人人合适,鼓励大家参与。心理疾病的病征有时并不明显,唯有将心理健康检查常规化,适时主动关切了解,才有可能及早发现问题。

除了上述的积极介入,当局也必须大力推动国人做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或使用心理咨询服务,如同定期做体检。

这几年,已有许多精神科医生和心理专家在倡导把心理健康检查常规化。去年10月,国会议员文礼佳博士,也曾在国会建议在学校、高等学府、工作场所、医院和各类诊疗所等不同触点,提供心理健康检测。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