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一对老夫妇的“建国一代”哀叹

字体大小:

我和老伴住在三房式的组屋好几年了。两名无收入、80多岁的老人,靠着一点津贴,省吃俭用还能过日子,无须常常向儿女伸手。

女儿于2017年申请的新组屋,工程一直延期,迟迟未能拿到钥匙,旧组屋又卖了,一家四口只好暂时住在我家。

问题来了,我和老伴的蓝色社保援助计划(CHAS)卡于8月9日到期,可是卫生部以女儿及女婿的薪水为标准,一直没为我和老伴更新社保援助卡。尽管我们一再申明,女儿一家应会在一两个月后搬去新组屋,女儿也多次与建屋发展局、卫生部沟通,甚至找议员帮忙,但都是一直在等,等女儿一家搬出去,正式更换地址,我们才能重新申请。

到诊所看医生、牙科做假牙、超市买东西等,都需要社保援助卡才能有津贴,否则会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为何政府部门不能体恤老人,在特别情况下,尽量简化手续与过程?女儿的新组屋延迟竣工,建屋局没能给一个确定的日期,我们能怎么办?

当有人问:你们没有建国一代卡吗?这又是我们心头的一根刺。

2014年推出的建国一代,让我们感觉被遗弃,很受伤害。纵然已在这个岛国生活了超过半个世纪,却无法享有这个配套。

早在1950年代,我们已在岛国定居。期间,我们经历了新马合并,目睹了两国分家。当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时,我们选择留在这里,但我们的身份却不受新政府承认,没有高等教育文凭,没有资本做任何投资,只能继续以受雇身份在这里打拼。在这块土地上,我们留下了汗水与心血,确保四个孩子过着虽不富裕但却无忧的生活,更坚持让孩子们受良好教育,做个品德兼具的人。虽然自己无法取得公民或居民的身份,我们仍四处奔波,多方寻求援助,努力不懈地终于为孩子们取得新加坡公民权。

岁月匆匆,一眨眼就来到1990年代。随着我国大量吸收新移民,我们再次尝试,终于在1993年获得永久居民身份。孩子们长大了,成家立业,开枝散叶,我们仍劳心劳力,这回是为了第三代。孙子当兵,我们鼓励孙儿们接受挑战,为国家尽一分绵力。子女的孩子们上小学、中学和大学,我们仍付出努力,照顾好第三代的起居饮食,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子女没有后顾之忧能专心工作。

终于,孩子在2007年为我们争取到公民权。然而,2014年推出的建国一代配套却规定必须于1986年以前成为公民。我们感到十分失落,在这里生活了半个世纪,心目中的祖国却不认同我们建国一代的身份,真令我们伤心,万分难受。

我们没有“顶级专才准证”,为生活而劳劳碌碌,没有时间、没有能力为社会贡献更多,能够培养下一代,不负国家,已经是一种安慰。

而今,看到有人为了某种目的申请了公民权,又可随时放弃,并不把岛国当一回事。反观我们四分之三的人生在这里度过,以身为新加坡人为傲,却不被视为建国一代。现在,又为了一张社保援助卡四处奔波,感觉很可悲。

我只想问,也吐一吐心声:到底政府珍不珍惜我们这群一辈子效忠国家的老人?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