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缅怀和感恩建国总理李光耀

字体大小:

9月16日是建国总理李光耀99岁冥诞。时光飞逝,李氏永别他热爱的新加坡已逾七年(2015年3月23日辞世),他和建国一代的内阁同僚留给我们的丰功伟绩,尤其在许多年长者心中依然记忆犹新,既无限感恩,也无法释怀。

想当年,英国已故“铁娘子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李光耀说的每一句话,她都会仔细聆听。当李氏逝世的消息传到印度,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特别举行悼念活动,一些村庄挂出海报,村民拉起横幅,感激他帮不少印度国民在新加坡获得工作的机会。印度在李氏国葬日全国降半旗,并宣告为“印度国丧日”。

有关李光耀的书籍、视频、访谈(例如杨澜专访)、光碟、文献、档案,以及外国政治领袖对他的褒扬和赞赏确实不少。美国资深外交家基辛格虽然年事已高,在李光耀停柩期间,特别前来瞻仰,悼念致敬。澳大利亚国会曾特别为他举行追思仪式和表达敬意。

我国出版的关于李光耀的华文书籍,虽然谈不上汗牛充栋,也令人大开眼界,书中蕴含丰富的治国理念和真知灼见,包括《李光耀40年政论选》《李光耀回忆录》(上下两册)《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李光耀图片集》等等。台湾文史哲出版社曾于1991年发行《向李光耀学习》,其中两章是“先求公道再谈民主”“住者有其屋”。1996年,中国学苑出版社印行《小国伟人李光耀》,篇章包括:为真理而生活、治国之本、居者有其屋、以法治国、掌权者须廉能、教育为本、以德育人、传统文化的雄浑力量、兵者国之大事、人权外交是错误的、主动让贤、变则新而新则久。至于英文版书籍,也可说相当丰富,让不同语文的读者有机会涉猎,进而从中领悟正确的治国哲理(不哗众取宠,不刻意大搞民粹蛊惑人心)。

有些人可能认为“时代不同了”,何必墨守成规,当年的治国之道未必还适用于当今世界。但是,头脑清醒者环顾全球就会惊觉,很多民主国家的政客喜欢出尔反尔,标新立异,并自鸣得意,无奈事与愿违,实际情况往往越变越糟,乱象纷呈,民不聊生。古语有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其实,治国之道可用“万变不离其宗”来形容。“善变”未必是好事,只不过一时感觉“很爽”而已,一时的自我陶醉罢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一些政客而言,这却是中饱私囊的大好时机,如何改善民生并不是他们施政的头等大事。

李光耀非常重视儒家伦理、传统文化和良好价值观,推行“仁政”不遗余力。他的办公厅就曾摆放一尊由台湾雕刻家朱铭制作的孔子雕塑。

毋庸讳言,不论何人治国,即使政绩非凡突出,仍然难免“褒者赞之,贬者损之”的现象。李光耀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新加坡和人民,他深感自豪,也自觉问心无愧。他曾诙谐地说,即使他躺在棺木,如果发现新加坡“不对劲”,也会一跃而起。他对新加坡的热爱和对国运的关切,令人击节叹赏。2015年3月26日至28日国丧期间,长长的人龙不分昼夜在国会大厦外列队久候,为的是向他告别致敬。国葬当天,纵然天不作美,大批感恩者在灵柩经过的街道两旁冒雨撑伞或穿雨具,含泪送他最后一程,场景令人无限感触和难忘。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