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母语政策低标杆 华文精英难上难

学生在课堂上母语课的情景。(档案照)
学生在课堂上母语课的情景。(档案照)

字体大小:

旅居美国的张达人君文章《新加坡华文精英能本土化吗?》(《联合早报》8月31日言论版)从经济与政治两大方面申论,结语是“要产生本土华文精英的想法,是离开新加坡目前的现实很遥远的事。”这让笔者产生同感。我国母语政策三番五次检讨,而且每次检讨,标杆就往下调。虽满足一些家长、学生的要求,让学习华文没有那么“怕与累”,但要造就华文精英,却肯定越来越不可能。

教育政策是长期耕耘才能看到成绩的,当先前的建议实施还未看到成效或初有成效时,另一个委员会的建议就加以改变。而且,建议不是越变越“大学”,而是越改越“小学”,包括课本内容越来越浅,文章越来越简短,书本也越来越薄。小学生课文内容比起过去减少许多,下一代所掌握的词汇、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吗?

小学是学习、掌握、汲取知识的阶段。这与运动员比赛一样,基本功必须先学好才能冲刺更高目标。如果连最基础的小学认字、写字、词汇掌握都不能做好,升上中学或大学时,还会继续努力吗?好比一场跨栏赛,连最基本的跨栏高度都不设,而是采用走过去的方法,有谁还愿意用力去冲刺,去好好锻炼与认真准备呢?

正当全球学习中文热之际,我们却自动降低程度来学习母语。过去在检讨母语政策时,我们基本已弃守两道防线,即上高中、大学母语都不用计分。20多年就这样过去,在新的教育制度下有没有产生华文精英?不能说没有,但肯定寥寥无几。

张达人君寄希望他国来到本地的人才在安家落户后,下一代能在家庭熏陶下精通华文。但我认为,他们下一代的母语最多是比本地人子女好一些,因为他们的华文课本也都是精简的内容,掌握的词汇有限。大环境下要突破这一局限,并非易事。

再以体育为例,如果学校要让所有学生的跳高成绩达标,老师只须将标杆向下调整,直到每个学生都跳得过,但这样的做法肯定是无法产生冠军人物的。同理,母语政策不断向下倾斜所产生的效果,学生学华文时间不断压缩,有再好的学校、有经验的老师、丰富的资源,也很难培养出华文精英来。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