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其骝
10月2日的《早报星期天·人物面对面》专访胡姬山庄潘惠义务农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上世纪80年代被派往日本考察养猪业的往事。当时,养猪业非常兴旺,猪场多数是在榜鹅和实里达一带。因为新加坡土地有限,不能提供足够的空间给猪只活动,只能以密集方式饲养。猪只粪便也是一个大问题,处理不好会污染环境。
为了妥善解决养猪业带来的问题,国家发展部派我和原产局(编按:已解散的农粮兽医局前身)两位官员去日本考察。其中一位就是前部长李文献医生,他是一名兽医。我们一共参观了六七个养猪场,从最传统到最先进的。他们能将猪只训练到在指定的地方大小便。母猪产前都被安置在一个固定产区,产后要与小猪隔离,以免母猪压伤小猪。母猪喂奶时躺在一个笼子里,小猪将头伸进笼里吸奶。
最有趣的就是公猪每天要和母猪交配。打种的公猪通常来自美国、德国,或中国等地。当公猪被带着走过母猪栏时,母猪会表现得很兴奋,跳上跳下,可能是希望和公猪交配。可惜决定权完全掌握在饲养员的手中,是有点残忍和不公平。
我们考察回国不久,政府就宣布关闭在本岛的所有养猪场。场主如果想继续养猪,就只有搬去印尼开辟新的养猪场。听说这是副总理吴庆瑞的提议,我认为这个决策是对的。就新加坡的客观环境而言,国小土地少,不适合在人口如此稠密的地方发展养猪业。一旦发生猪瘟,虽然不会感染人,但要收拾不容易。目前,新加坡的猪肉是从巴西、印尼、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进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