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社媒群里分享了《联合早报》关于卫生部长王乙康在脸书发文的报道《感染冠病不能取代打追加剂》,希望有更多人读到这个信息并去打追加剂。不料立刻有人回复:打针要慎重,副作用很多。言下之意是不要去接种疫苗。我估计这个朋友连一针疫苗都没有打,更别说是打追加剂了。
其实,持有类似想法或疑虑的人不在少数。根据《联合早报》报道,截至10月18日,我国完成基本接种程序的人口比率是92%,完成追加剂的比率是79%,也就是说至少还有几万人(含婴幼儿和暂时不适合接种者)还没打疫苗,或者还没有完成基本接种程序。
如果是对疫苗副作用有疑虑,这是可以理解的,疫苗毕竟是药,“是药三分毒”,疫苗其实就是“毒株”,基本原理是以毒攻毒。不过,全世界已有亿万人打了疫苗,与疫苗有直接关联的死亡、致残、致伤比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各国的数据就是明证。那些还没有接种疫苗者很有可能成为防疫“洼地”,抗疫链条上的“脆环”,不打疫苗无异于主动“躺平”甚至等着被感染。如果是别有用心,散布不实言论甚至歪曲、夸大疫苗副作用,暗示或者阻止别人接种,那就是触犯法律,也是不道德的。
我国之所以能够打开国门,逐步恢复正常生活,上班上学,出国旅游,外国游客重回新加坡,就是因为绝大多数国人打了疫苗,达到全面抗疫、全民防疫的效果。但是,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病毒在不断变异,新毒株层出不穷,二度感染者有增加的趋势。我们虽然不能把疫苗的效用绝对化,但接种还是目前最好的主动防疫措施。
练武术有一句话: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因为站桩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强健脑力,又能增长体力。同样,面对不断变异的冠病病毒,人体没有天然抗体,我们只能依靠注射疫苗来帮助产生抗体,对抗病毒,所以说:要把病毒抗,先从接种起。
拒绝接种无异于自毁长城,不战而降,对自己和家人也是不负责任的。传统中医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接种疫苗就是现阶段最佳预防措施。防疫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人要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心态和人定胜疫的信心与具体行动。
今年6月初,我从邻国旅游回来当天就确诊冠病,居家隔离一周后康复。我已打了三针,完全没有感到什么副作用。我也已经于本月16日接种第二剂追加剂。我总共打了四针,完全没有什么不好的感觉,反而觉得自己更有活力,更有信心。接下来,我会按照政府的建议,在适当的时候打二价疫苗。我健康,我的家人就健康,我的伙伴和朋友就健康,他们就会放心地和我交往,我的工作和生活就不会因疫而废。
当他人依然深陷疫情泥潭时,新加坡已经在陆地上奔跑,也许这就是新加坡韧性、可持续发展的秘诀与体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