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与媒体的资料,了解清心园的硬体设施与葬礼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往生者的亲属可通过国家环境局网站申请,或亲临蔡厝港坟场或万里骨灰瓮安置所的环境局办公室,预约骨灰撒土服务。在完成一切手续后,于预约好的日期当天,亲属将往生者火化后的骨灰交给清心园工作人员,他们会协助将骨灰处理成粉状,置入环境局提供的一次性骨灰罐中。在骨灰撒土前,亲属可在指定地点进行悼念仪式,之后将骨灰倒在“骨灰撒土行人径道”上,再用园艺水壶浇水,让骨灰顺着水流,从卵石缝渗透到土壤中,整个撒骨灰仪式就算完成。

针对骨灰从骨灰罐洒向地面的这个环节,由于仪式场地是在空旷无遮挡的园区,除了一些疏落的灌木丛与树篱之外,起不了挡风的作用与效果。就算罐口离地面两三公分,若此时突然括风,岂不是一切随风而逝,绿葬变成了风葬?

考虑到整个撒骨灰的过程,虽然不至于草草了事,感觉上似乎欠缺了尊敬的礼仪与庄严的仪式这两个关键元素。

我个人心中理想的清心园规划应该是这样:整个园地由四个直径约30米的圆形骨灰安置区为主干,每个区再划分成100平方公分的骨灰安置点,每个区大约有320个安置点,造型类似圆形晶片。当往生者家属办完所有手续后,工作人员会在葬礼前一天,在安排好的骨灰安置点中间,准备好深约30公分,直径约10公分的垂直圆形坑道,与一株待栽种的白色百合花。

葬礼当天,家属把火化后的骨灰交给接待处,由工作人员处理成粉状,轻放入由泥土压制成直径8公分、高12公分的有蓋泥土圆罐内,再把骨灰圆罐置放在由藤柳编制、鲜花铺垫的篮子中,家属用双手,或提或捧着篮子,伴随亲友与宗教祭司(若有)前往预定的骨灰安置点。若有宗教信仰仪式,将由宗教祭司主持;若无,工作人员会指示亲属,待一切仪式完成后,由一名亲属把圆罐轻轻放入之前已在骨灰安置点准备的圆坑内,再由亲友把泥土轻撒在圆坑内。最后,工作人员把一株白色百合花栽种在圆坑上,亲友膜拜之后,整个骨灰土葬仪式完满结束。往生者入土为安,回归自然,即保留传统观念,也达到环保诉求。

根据环境局网站资料,清心园至今平均每日使用量是四个。四个骨灰安置区可以再循环使用,约三个月一轮。第一个安置区全部启用后,将启动第二区,当第三区开始启动时,第一区将重新翻土整理,以便再循环使用。当翻土之际,工作人员会采集区内各角落部分泥土,盛在泥土压制的圆形罐内待用。此前的骨灰已经融入土中。

葬礼的结束,并不表示逝者与亲属朋友间的连系告终,曾一起走过的日子,共处的时光,共同的记忆,不能就此画下句点。因此,我建议在清心园设立一面“追思墙”,作为逝者与亲属朋友连系的媒介平台,缅怀逝者的硬体设施。

“追思牆”不属于任何一名往生者,只作为逝者与还健在的亲戚朋友二者间的无形连线,虚拟联系,隔空对话。逝者已矣,追思墙纯粹为活着的亲友而设,本意有如我国的“日本占领时期死难人民纪念碑”;在美国华盛顿的“越战纪念碑”也是一样的构思、概念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