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老华校生的感触

字体大小:

本月12日读了刘立发表在交流站的文章《老华校生的心声》,心生感触。我也是名老华校生,不过一般的英语交流还可以应对,那是因为我童年的街坊邻居、儿时玩伴多就读于英校,有各个种族,很自然地就以英语交流,大家都听得懂,久而久之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一到学校,也很自然地就以华语交谈,觉得这是应该的,没去想太多。

但在1960年代,一踏进职场就能感受到用华语和用英语交流是有所不同的。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重英轻华,于是出现了一些丑腔恶态,令人无限唏嘘。

我曾目睹一个部门主管以英语面试一名应征者,在应征者离开后,他对着数位在场的同事,用食指向上转了数圈,同时以英语说道:“Chinese Helicopter”(直译是“华文直升机”)。他是刻意把“Chinese Educated”念得发音不准确,讥讽华校生讲英语时的别扭,嘲笑受华文教育者的英语发音。

我曾有过一次遭遇,至今还无法理解华校生与英校生在职场上为何有这么多的问题。当时,我刚加入一家外国公司,上班后发现我的学长也在那里工作。他高我一学年,在校期间有交流,在食堂遇见都会寒暄几句,现在见到了也必然如此。因在校时彼此都说华语,我自然以华语向他打招呼问好,他却把我拉到一边,说希望我在公司里用英语和他交流。一瞬间我脑筋转不过来,不知所措,过后我才发现,公司里上百名职员都以英语交谈,没人讲华语。

在重英轻华的年代,深深感受到讲华语是低人一等的,不管在求职、询问、报名或参与活动,都以英语挂帅。

其实,作为一名华校生,从中年到老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最敬佩的已故前总理李光耀,在那个年代,是以什么样的智慧把他的三个孩子都送进华校。我的父母没有那份智慧,不知道当年他们是以什么为标准,把我送进华校,不过很感谢他们,让我今天还能对我儿子说:“你爸爸是华校生。”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