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河东河西30载——在新加坡的30年

字体大小:

孙敏敏

1993年元月是我们一行人从中国来新加坡的日子,整整30年了,内心常常有很多感慨。此前在《联合早报》读到姚其骝先生的文章《中国建筑公司为新加坡贡献良多》,触景生情,思绪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和读者分享。

当年在中国西安接受过姚先生和团队的考核,面试后来到新加坡,抵达的第二天就踏进座落在红山的建屋发展局大楼,投入在异国他乡的工作和生活。在此不仅参与和见证了新加坡的组屋发展,也体会了这座国际都市的发展和变迁。一座座组屋,私宅,公寓和大厦拔地而起,一条条新的道路,包括地下通道逐步投入使用。特别是地铁发展,从我们当年熟悉的唯一线路,如今已发展成为遍布整个城市的地铁交通网络。地下空间的使用,包括对水资源零浪费的策略和完善的供给和回收系统建设等等,让我们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建设者感受实在。

值得学习的是,这里所有城市建设的参与者,无论是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包括工地的劳工兄弟,来自世界五湖四海,在系统管理体系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工程,眼看着一个个大型工程的交接、使用,改变和完善新加坡的基础设施。新达城、滨海湾、滨海花园和大士等等的项目发展,特别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种种工程,为社会提供更方便和有品质的生活与未来。

我对建屋局大厅悬挂的一幅字画一直仰望;那是一首摘录中国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每当去建屋局大厅,我都会端详这副诗匾,那种在异国他乡看到这句诗时,内心的感触无以言表,诗人当年表现的心忧苍生的博大胸襟,和新加坡后来居者有其屋的实现意味深长。

还记得我们当年来建屋局工作时,组里的上司和同事对我们的关怀。虽然我们来新加坡时不缺吃穿,但当年同事还是会拿出他们自己使用的东西给我们分享,对中国来的朋友最真挚的情感至今难以忘怀。谢谢所有在建屋局工作时给予我们帮助的同事和朋友。

我们刚来时,本地同事里不乏有问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不会讲福建话,现在这已经不是问题,这也是我们这些建设者在这座城市的另一种文化体验和交流。感谢姚先生和团队,当年的中国之行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和建设新加坡这座城市。祝愿大家越来越好!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