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反思新社会与华文教育

字体大小: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于3月4日举办了《前瞻:新科技、新社会与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座谈会,邀请教育部、大专学府和研究机构,还有华文媒体的代表发言,探讨相关课题。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曲景毅对于应如何对待华文学习,引用了圣严法师的箴言“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他指出,国人必须认清市场对双语的渴求,掌握双语已是基本的技能,世界上能够掌握双语的人越来越多。国人应接受必须学习华文的事实,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就能学好。双语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在一个英语为主的社会里,国人更要努力学习华文,并且终身学习。最后他呼吁华校生放下执念,为提高本地的华文水平出一分力。

在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在一个普遍用英语的大环境下,父母有必要为孩子从小提供一个说华语的家庭环境,不要错过婴幼儿时期自然习得华语的时机,让华语成为一个实用语言。

说华语是习惯的问题,平日交谈家长要以身作则,孩子才会意识到要说华语。父母从孩子婴儿时期就开始以华语沟通,随着孩子长大,所需词汇量虽较大,但孩子已习惯说华语就不是问题了。最后,只要孩子从小培养对华语的兴趣,以后的学习之路就可更省心。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巧妙地用“茶”来解说社会对于华文的供需问题。茶杯代表社会的需求,不同种类的茶代表国人的华文能力。茶杯的数量不仅多,而且有不同材质,象征市场上对于能掌握华文,甚至精通双语的人才是有需求的;茶的种类则比较少,而且以一般的茶包居多,缺乏优质的茶叶,象征人们的华文能力一般,欠缺华文能力较出众的人才。

因此,我们是否应认真反思学生在中四考完高级华文,或在高一考完H1华文后,就可以不必再修读华文的现有做法?我们从早期取消华校,到后来不再把华文列为大学的入学条件,显示华文的“地位”在节节败退。

在缺少使用华语文的大环境下,如果再少了鞭策,学生的华文能力会好起来吗?语文技能须要不断练习才不会生疏,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其实,不只是华文,其他母语似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国人的母语能力每况愈下,各母语族群应多方尝试,然后互相分享推广母语的成功经验,彼此借鉴,提高成功的概率。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