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党秘书长毕丹星2月27日在国会辩论中,建议将英语测试作为新移民的遴选条件。语言、宗教和种族是敏感的课题,当然会触动许多人的神经,引起报章评论和坊间议论。特别是华校出身的,一听到都会神经紧绷。这项建议对新加坡各种族都没有实际的影响,但对一些不太懂英语,或曾因为英语不好而吃过亏的人,就会有一些不是味道了。
建国至今,我们不遗余力地建立国家认同感,各族群融合为一的和谐社会。我们就曾经尝试设计新加坡国服,但最终不了了之。一些爱国歌曲,也只能在国庆庆典时上场。新加坡人能和睦共处,显然不是依靠意识形态,而是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尊重与包容。
建国初期,人们都尊重彼此的语言,包容别人不懂得自己的语言。这也是甘榜精神的一种体现。大家生活在一起,认识彼此的文化和宗教信仰,尊重彼此的差异。我们的多元种族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这中间没有所谓谁融入谁,我们不但尊重各族群维持自己独特语言文化的权利,也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彼此。
新加坡没有所谓的本土语言,四种官方语言没有所谓哪一种比较重要。懂得英文是不是更容易找到工作呢?我就是因为懂华语,在1980年代中国刚开放时,让我更快地在有意到中国发展的跨国公司找到工作。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也不断扩大,不会说英语不一定就找不到工作。华、巫和印尼语的相对重要性也不断提升。
每当外国人看新加坡的国庆群众大会时,都会以赞赏的眼光看我国总理以三种语言发言。看到的是多种语言的影响力,听到的是政府对国家的前瞻策略,感觉到的是国家对多元族群的重视。到新加坡工作、游玩甚至落户的人,有谁不知道在新加坡能讲英语有多方便,但新加坡不是英国、美国或澳大利亚,不讲英语就行不通。
新加坡是个开放的国家,必须与不同国家交流,接纳来自不同文化的移民,丰富我国多元社会的活力,这一切都须要我们贯彻尊重与包容的价值观。单单通过测试任何一种语言能力,期望达到一个社会的融合,恐怕只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诚属多此一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