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站:对症下药的组屋政策

字体大小:

建屋发展局建造的组屋,以及组屋售价和等候时间是近期的热门话题。政府一再强调预购组屋(BTO)售价是人们负担得起的,就算是转售组屋也不例外,因为政府给予首购家庭或单身者大量的津贴。

根据刚出炉的财政预算案,购买转售组屋的首购家庭能获的津贴可以高达19万元,单身者则是9万5000元。按目前的政策,建屋局会保留更多预购组屋供首次申请者选购。另外,有意购买第一间组屋的40岁及以下年轻夫妇,及有小孩的家庭,将享有多一次抽签机会。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最近宣布,建屋局将在今年招标兴建2万3000套预购组屋,以及在三年内兴建10万套组屋和私宅来满足需求。不过,我对这样大的需求量有所保留。

记得上世纪未,建屋局采用登记制度。登记购买组屋者曾多达15万户,等候时间超过七年。因此在1980年代至90年代,每年招标兴建的组屋都是在2万5000至3万套之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1998年申请人数锐减,导致建屋局有多达3万1000多套无人问津。为了减低存货,建屋局甚至将一些三房式组屋合二为一,变成特大型组屋。同时,从2000年开始招标数目降至5000套以下。

2002年,建屋局实行预购组屋制度,每个项目推出时,申请者必须达到70%以上才会招标建造。后来全球经济好转,国人对组屋的需求大增。建屋局也提高供应量,从2009年的6000套,增加至2011年的2万2000套,短短的两年内增加了三倍以上。这种大起大落的现象,对建筑业产生很大的冲击。

建屋局兴建的项目一般都如期完成,甚至提早完工。这几年工程延误,主要是因为冠病疫情造成的。说句公道话,建屋局已尽了最大努力将延误降至最低。许多延误因素都不是建屋局能掌控的,是疫情期间,人流和物流全部中断而造成严重的延误。疫情好转后,当局加快进度,不久就可以交货。

这次财政预算案中的组屋政策,可说是对症下药。不过,“良药”也须要时间才能见效。希望申请者能多一点耐心等待“药到病除”。我目前所担心的是,如此大量生产,再过两三年,是否会供过于求?希望到时建屋局能将剩余的组屋当作储备,以备不时之需。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