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海峡时报》特别任务总编辑韩福光的评论文章后有些感言。作者质问在经济困难的时期,新加坡三大银行怎么都在赚钱?而且还都创纪录?身为银行的小股东,股息多了理应高兴,可怎么就感觉好像是助长了贫富悬殊?
当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效率地捉住时机赚钱无可厚非。重点是这些巨大的利润是不是建立在牺牲一般客户利益的基础上得来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联邦储备局利率一上调,本地三大银行几乎同步调高借贷利率,可是储蓄存款的利率调整却总是慢慢来。再来,银行们回馈社会的比重是不是也应增加?我虽没有确切的数据,但还没有听过任何大手笔的动作,或付出一定利润百分比的承诺,特别是在赚大钱的年度里。
在政府全力推广数码化的年代,银行的电子交易系统是很多乐龄人士的挑战,这些方面银行应可以做得更多更好。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星展银行近期推出的每星期五使用PayLah!支付的3元回扣,用以抵消小贩中心的部分餐费;希望另外两家银行也能跟进,提供类似的优惠。这里顺便提议,类似优惠可否把优先权保留给老年人或弱势群体?
另一方面,数码系统的提升与维护,不能够一出现问题,就只是主席鞠躬道歉了事,再不然就是金融管理局罚款处之;一般受影响的客户有得到什么赔偿吗?
资本主义市场也应要求参与者履行社会义务,而银行是维护经济运作的重要一环,政府一般会在行使风险监管方面拿捏不同力度,在确保成长的过程中管控风险。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效率得到国际认可。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加大力度回馈社会,应是合理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