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周发表了两篇关于“安乐死”的回应文章,陆续在《联合早报·交流站》引发了回响。
我自以为在退休之后,“安乐死”必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之一,可最近和一些老友闲聊,他们都不以为然。他们一致的想法是,既然努力了大半辈子,财务上也得到了自由,年龄上最少还有10多年的岁月好过,应开开心心地策划如何“安乐活”,不该谈“安乐死”这个令人心里发毛的话题。
的确,当触及这个话题时,感觉到周遭的氛围似乎都沉静了下来。对于生活,除了一日三餐和期盼“安乐死”能够引起政府的关注,似乎开始没什么要求。走进商场也失去购物的兴致。因此,当老友提醒要重视“安乐活”时,我才顿然醍悟,活着的乐趣总是比积极地准备离开来得有意义,尤其是如果身体还算健康,财务也还宽松,可以在日常生活里寻找小小的乐趣。
之前认为生命已步入了“减法”,也就觉得生活不须要再添加什么东西,现在拥有的,却没用的物品,可以慢慢地送走或丢弃。这样的“减法”思维让我少了许多生活的乐趣。回想起来,突然觉得自己可笑,因此日常生活也开始增添小小的“加法”,让生活添加乐趣。
“安乐死”的话题既然已经提出,也算完成了个人想办的一件事,往后就看社会的反应以及政府是否会积极考虑处理,而我也应更积极地想想如何在黄金岁月里“安乐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