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于10月22日至25日举办。笔者有幸到场参观,并接触到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等独特的传统文化。

当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塞尔维亚的“斯拉瓦节”(家庭节)。塞尔维亚的东正教家庭每年都会在节日当天热烈欢庆,共享大餐。这个节日的意义除了祭祀与感谢自家的守护神,更重要的是承载民族对“一家团聚”的重视。这不禁令我联想到中华文化里头,同样以“全家团圆”为中心的大年除夕、中秋节、冬至等传统节日。除此之外,每逢斯拉瓦节,家中长子都会参与一个特别仪式——长幼有序地围成一圈,并将一片斯拉瓦面包由老传到少,以此象征家族文化世代相传。

或许是受到流行文化及媒体的影响,在我印象中,西方人一成年就搬离父母的家,给人一种“翅膀硬了”就不顾及三亲六戚的印象。但事实并非如此,斯拉瓦节就证明西方国家也同样注重亲情,甚至也一样重男轻女,和东方文化有着相近的传统价值观。

笔者不久前到北京进行半年的学生交换计划。人生地不熟,总感觉格格不入,非常寂寞。不经意在观察中放大周围所有新奇且不同于新加坡的人事物。比如,刚开始时,我会嫌当地或外国人的口音很难懂、听不惯。过了一阵子,我意识到若过于关注差异,会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不过,只要改变一下思维,着重于留意彼此的共性、相同之处,则能让共同的小美好拉近彼此距离。

北京大学为我们交换生安排了迎新活动,我交了一名德国籍好友,她的父母因为工作缘故而长居新加坡。因此,她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直到19岁才回德国读大学。当我问她觉得新加坡人和德国人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她竟然回答“kiasu”(怕输),令我又惊又喜!友人分享说,德国人也会一窝蜂争相抢占大减价人龙的好位置,也会为了成功省下五分钱而沾沾自喜、得意洋洋一整天,还会为了节省水电费而在晚上关闭家里的供水。

我一直将“怕输精神”引以为荣、视为新加坡人的“美德”,如今却惊觉原来万里之外的德国人也有相同的特点。意外之余,我莫名地对德国人产生更大的亲切感,即便语言、历史、饮食、文化等大相径庭,我们之间的隔膜却在一瞬间被共同体验所引起的共鸣融化了。

我也在北大结识一名来自河南的新生。原本没什么话题可聊,还有些尴尬,但他一听说我是新加坡人,竟然兴奋起来,自称是《联合早报》的忠实读者。我们也就这样,因对《早报》有着共同的兴趣而结下“笔友”之谊,时不时通过微信互相分享新闻与各自的观点。人间交际有时就是如此简朴,只要意气相投,便能一见如故。

当今世界纷纷扰扰,战火连绵。国家之间为了经济相斗;地域之间为了地缘相攻;政党之间为了权力相争。人与人之间的猜疑甚至敌意多不胜数,跳脱不出只会无尽地分化你我,甚至赔上可贵的人命、宝贵的资源。反之,我们应该放开心胸欢庆人们的共同之处,找出联系我们的点点滴滴。这样,才能拉近彼此距离,让世界少一分痛苦,多一分美好。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