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章报道,牛车水史密斯街从5号到37号整排的单数门牌号店屋,只有其中的19号和37号仍有饮食店经营,其他10多家店屋的一楼门面深锁,看似已结束营业,人去楼空。
我曾是牛车水的居民,在牛车水诞生及长大。据我和一般牛车水老居民的理解,有广义的牛车水和狭义的牛车水之分。广义的牛车水是从芳林公园、必麒麟街上段至水车路,连同这些街道的大坡大马路即桥南路,和大坡二马路即新桥路。
狭义的牛车水是指宝塔街,俗称广合源街,从前这条街有一家广合源猪仔馆,因此得名;登婆街,俗称戏院后街;史密斯街,俗称戏院街,以及这几条街中间的一条横街——丁加奴街,俗称戏院横街。这些街道的俗名源自从前史密斯街有一座专门上演粤剧的梨春园戏院,人们便以戏院为座标取名。
从前的牛车水是新加坡最热闹的社区之一,豆腐街是一条菜市街,街边的摊贩、杂货店以及咖啡店大清早就开始营业,红头巾——建筑工地的女工,以快速的脚步赶着去开工,一片熙熙攘攘。
摩士街,俗称吉宁街,位于此处的大东酒楼和南唐酒楼高朋满座,许多经济能力较好的男士前来享受一盅两件——喝中国茶,吃粤味包点的早餐。登婆街、史密斯街,以及丁加奴街就更加热闹了,那是一个颇大的市场,除了一般蔬菜和肉类,还有活生生的蛇和山瑞等,各种甜品也任君选吃,好一幅生活风景,令人怀念。
到了晚上,宝塔街又是另一幅场景,廉价的鞋子、拖鞋、衣服和日常用品等摆满街道两旁,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
从前的牛车水基本上是粤人风味浓浓的社区,那里的印度居民也能讲流利的广东话。这是早年各籍贯的华人移民抱团取暖,同声同气的思维而形成的聚落。附近的厦门街、直落亚逸街一带是福建人的社区;芳林公园以北到新加坡河一带是潮州人的社区。
1970年代之后,牛车水不再是广东人、广东风味浓浓的社区。取而代之的是华中、华北以及西方的饮食业,各式各样的玩意也来占一席之地。不像马六甲的鸡场街以及吉隆坡的茨厂街依然保持着浓浓的地方色彩,这一来就不容易吸引本地人及游客前来打卡。
如今,当局似乎有意重塑牛车水的昔日风貌,若是以高租金才能标得的方式来发展的话,那些古早味的行业能否承担高昂租金,牛车水又能否真正重塑昔日的风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