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英国歌手艾德·希兰(Ed Sheeren)在新加坡巡演期间录了一段试吃视频,品尝了鸡饭、叻沙、沙爹等,并称它们为新加坡“当地美食”。这引起很多马来西亚粉丝的调侃,认为他“在新加坡吃马来西亚食物”。

新马美食争议由来已久,不久前又因咖椰土司被评为“来自新加坡”的美食,争议再次被点燃。

鉴于新马两国密切交织的历史和文化,这样的争议并非完全没有根据。但当某些菜肴被称为新加坡美食就遭质疑时,新加坡究竟有没有一道无可争议、完全能代表国家的美食?一名印度尼西亚同学曾开玩笑地对我说,新加坡没有自己的美食,都是从其他国家来的。他以椰浆饭为例,指它源自印尼,可是却被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争相称为各自的美食,而新加坡是“最没有资格”争夺这项荣誉的。

美食是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对海外留学生来说,更触及我们在国外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我们自然不愿意看到新加坡的美食文化被视为“沙漠”,如同常被吐槽的英国美食。

伦敦大学学院的新加坡话剧社团,今年有一个剧本探讨新加坡美食的定义,特别关注小贩中心的演变历程,引发我们Z世代的许多共鸣。我们虽然没有亲历全部的演变,却见证了小贩美食价格在新世纪以来的急剧上涨和愈加商业化的过程。

这也引发关于小贩文化在营运成本上升和市场逐渐被垄断之际,是否还能保持物美价廉和多样性的特点的讨论。尤其相比华人美食,清真(halal)或印度餐饮的生存压力更大。清真摊位的盈利能力往往不及非清真摊位,它们的存在有时似乎仅仅为了满足小贩中心政策的要求,在一些咖啡店,甚至难以找到它们的踪影。

为了保持利润,小贩美食是否已不得不走向商业化,以致失去多样性,更失去那份人情味?它们是否已成为仅供游客体验“小贩文化”的景点,而未能真正代表我们美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新加坡美食文化的核心,并非建立在小贩中心或某道特定的菜色上,而是源于人们在某个地方或吃到某道美食时所产生的回忆和情感。它可能是我们对某个摊位的美食或跟某位摊主熟络的情感连结,也可能是我们与家人朋友一起享用时留下的回忆。

尽管政府竭尽全力通过各种政策,确保小贩文化不会没落,包括鼓励更多年轻人成为小贩,但老字号和像武吉知马小贩中心的消失,关于它们的一些回忆和情感始终无法替代。文化的保存永远赶不上时代步伐,最终,这是无法责怪任何人的现实。

对海外留学生而言,新加坡美食更是承载了我们对家的怀念。每次从新加坡返回学校,我们的行李都装满肉骨茶、鸡饭等调味包及各式本地酱料和零食。也许当享用这些美食不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时,我们才会更渴望在异国他乡品尝到这些熟悉的味道,慰藉对家的思念。

所以,什么才算是能代表新加坡的美食?关键不在于它是否源自新加坡,而是它能否体现我们的文化身份和集体记忆。新加坡美食作为多元和包容的象征,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新加坡美食的真正价值,可能就在于它能凝聚人心,让国人不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一丝家的味道。

作者是伦敦大学学院国际社会与政治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