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媒体也报道,我国将在更多诊所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然而,目前国家的政策与社会的包容度尚不匹配。洪雅琳女士在《联合早报·交流站》3月19日刊登的投函《心理健康从自己开始》中呼吁读者培养“正念”,活在当下并学会换位思考。从“心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的理论分析,洪女士指的可能属于内控型,即相信单靠自己就能够控制结果。

这种观点虽然正确,但忽略了在面对灾难或困境时,保持正念或换位思考是极大的挑战。若我们过于执意地坚持心理健康完全是个人的选择,那么受害者在心理崩溃时,会更加觉得孤独和不被理解。

其实,保持心理健康的秘诀之一是拥有温暖、可靠、愿意倾听的社交圈。在心理急救的入门课程中,我们学到非专业人员也能发挥作用。我们只须用心倾听和共情,不要忽略受害者的情绪,就能及时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有趣的是在倾听时,我发现用华语或英语回应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许多华文心理学术语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每当我问候来自中国的朋友,谈及她的抑郁症时,我们俩时常会切换到英语。这种现象或许反映出心理健康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概念。比如,西方明确区分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而在中医,情绪问题常被视为身体疾病的根源。因此,中医会更多地询问病人的状况和家常。

其次,在使用华语时,我们更倾向于用励志语言,频繁使用成语和谚语,这或许是因为对这些用语的共识而会感觉更亲密。然而,有些用词用语并不太适合,甚至会无意间形成一种所谓的“毒性正能量”(toxic positivity),例如“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打是疼,骂是爱”“家丑不可外扬”等等。

或许这些语言反映出中华文化对于感情的宣泄,有一种眼不见为净的态度,和内控型的思维模式。我们日常的措辞经常也会无意中伤害身边的人,就好像当人们看见一个言行不寻常的人时,便会嘀咕“那个人肯定有心理问题”。近期引发各种讨论的《精神健康法令》,也是希望纠正人们把心理疾病和暴力倾向划上等号的误解。

我们都曾遇到挫折和不如意,也都曾希望身边有人能够聆听。但人们经常因为旁人搪塞一些“鸡汤”或说出一些鄙视的言语而放弃倾诉。身为一名新加坡华人,我当然为自己的文化感到骄傲,也理解中华文化和语言承载了古人的智慧。但是,以我过去的观察,我们还不太善于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华语有效地探讨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的话题。此外,我们应该改变以“劝说”为主的思维,改而耐心地聆听身边人的心情,希望这样能更好地接纳他们,改善人们的心理健康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