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联合早报·交流站》于8月7日刊登的张梵予同学投函《向校园霸凌说“不”》,我不禁感同身受。虽然我不是在中国成长或上学的学生,但我认为新加坡同样有校园霸凌的现象。尤其是精神霸凌,这种隐形的压迫手段,更容易让受害者感到孤立无助。
精神霸凌的隐蔽性使得受害者难以寻求帮助。由于担心缺乏证据而得不到信任,许多受害者选择沉默。他们害怕如果说出来,可能不仅无法获得帮助,反而会遭受更多排斥。这种沉默往往导致外界如教师、同学和家长误以为问题不存在,等到其他人发现,受害者往往已经伤痕累累。
我曾见过一些同学因为性格、家庭背景或外貌等原因被排斥和孤立。他们被排挤,不仅在课堂上形单影只,课后更是无人关心。这种无声的排斥虽然不像肉体霸凌那样直接,但是对心灵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令人感到痛心的是,旁观者的冷漠与不知所措,有时会无意间助长霸凌行为。许多人选择不介入,害怕因此被孤立或成为下一个受害者。这种沉默不仅让霸凌者更加嚣张,也使得受害者失去寻求帮助的勇气。
校园霸凌的根源,其实是跟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关。家长须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同理心。学校和社会也应在制度上提供更好的保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安全、包容的环境中学习与成长。霸凌不仅是受害者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慢慢站出来,打破沉默,共同对抗霸凌,为周围的每个人创造更加安全的校园环境。我也希望每一位受害者都能重新找回信心,不因他人的恶行而放弃任何希望,并且共同抵制校园霸凌,营造温暖的学习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