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较早时,我参加了一场由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举办的《丝路江心境》新书发布及读者见面会。我在会上细听着《丝路江心境》作者张露博士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绚烂多姿的故事,与“江心镜”的前世今生,和众人一起于千山万水中,找寻属于内心的那面明镜。

一向热爱中华文化的我,对海上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没有什么认识。这场《丝路江心镜》的发书会引发我对郑和船队的历史与文化、海丝文化,产生好奇跟兴趣。

在一次偶然机会,结识了也是新加坡国际郑和学会会长的张露博士,并在新加坡国庆日期间,跟随张露博士参观新加坡土生华人博物馆和亚洲文明博物馆,了解到郑和七下西洋,至少有五次经过马来西亚的马六甲,不但促进两地的文化交流,也间接促成中国人与当地的马来和印度尼西亚族群联姻,才有了土生华人。

与张博士参观土生华人博物馆时,感觉峇峇娘惹文化色彩丰沛,风水、习俗、服饰、美食,样样都讲究细腻。屋子的外观看似简朴,但若是大户人家,里面陈设富丽堂皇,风格讲究习俗特征。感觉上他们的装饰和服装,融合了马来、印尼和华族文化的风格。

在亚洲文明博物馆,我知道伊朗和伊拉克海上丝绸之路的船来自中东,经印度和东南亚航行到中国。在返回途中,有的发生不幸的沉船事件,说明早期贸易和跨文化互动的复杂性,也表明全球化和相互联系自古就已形成。在张露博士的指点和教导下,我打开了一扇门,看到我从不注意的风景,激发我以另一个角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走出亚洲文明博物馆,在带有历史色彩的皇后坊徒步到维多利亚纪念堂、旧国会大厦和旧高等法院,在不同文化的建筑中感慨万分。东南亚历史间接给新加坡带来多元种族和文化,把新加坡这小红点变为一个独特的包容不同种族和宗教的社会。这独特的种族和谐,反映在每年的国庆庆典活动中,以及国庆群众大会的总理演讲内容。强调和平、和谐、合作的“郑和精神”,也正是新加坡的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