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8月28日报道,大巴窑4巷经营超过50年的娘惹粿糕老字号将歇业,狮城的廉价美食又少了一家。这无疑令人惋惜。然而,报道的结尾却意外出现“新加坡缺乏匠人精神”的评论。
报道中的美食家指出,粿糕的制作过程艰辛繁重,老店主每天凌晨起床亲力亲为,不能卖隔夜的糕,每一块粿糕都耗费大量心血,这不正是匠人精神的体现吗?
《新明日报》8月26日的报道也提到,经营了82年的老字号鱼圆卤面停业。店主几十年来每天清晨亲手打鱼圆,导致全身疼痛,背都驼了。这难道不是匠人精神的体现吗?
这些老字号的店主无法找到合适的接班人,宁愿关店也不愿让品牌失去“精髓和情怀”,这正是匠人精神的体现。
有一些老字号选择加入连锁店模式,放弃或减少传统工艺,改用机械化生产以求批量生产,但口味因此失去原有的精致,逐渐流失新老顾客。这种变化令人遗憾。对老字号来说,找寻新的传承方式,既有可能失败,也有机会成功。
延伸阅读
我以前常去的一家经营了70年的云吞面店,因店主年事已高,加入连锁模式,试图延续品牌。然而,口味不如从前,口碑也随之下降。但我相信,如果连锁店能用心和坚持,未来或许还能恢复往日的风味。
年迈一代店主因找不到合适的继承者,关店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这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一生都在勤勤恳恳地经营,凭借精湛的技艺创立不少邻里美食品牌,这正是新加坡匠人精神的最好体现。
年轻一代不愿接手的原因很多,经济压力是主要因素。一方面,租金翻倍上涨;另一方面,老字号通常开在邻里,靠价廉物美吸引顾客,导致盈利空间被挤压。相比老一代靠手工技艺生存,年轻人享受着国家发展的红利,接受过良好教育,有更多职业选择。要他们放弃自己的职业追求,继承老字号,一味强调传承精神,难以打动他们。
老字号餐饮大多隐藏在社区里,品牌的建立依赖新老顾客的口耳相传。相比西方快餐的广告宣传,老字号要借助传播提高知名度,扩展市场,吸引更多顾客,尤其是让年轻一代了解并接受传统美食,难度极大。
老字号关门歇业并非新加坡独有的问题。以夜市闻名的台湾也面临老店后继无人的困境。据报道,台湾的小吃和饮料摊贩,在过去五年间减少两成,其中不少是老字号。即便是传统美食传承良好的日本,政府每年也积极举办“和食”文化推广活动,设立“和食推介月”,并通过中小学的活动,让年轻人重新认识和接受传统饮食文化,以保留传统美食的顾客群。
创业难,守业更难,代代相传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让老字号美食传承下去,远不止匠人精神的问题。新加坡并不缺乏匠人精神,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努力,让老字号得以延续,为狮城人民带来更多美食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