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衣若芬的文章《回答15岁时的自己》(8月31日《联合早报·四方八面》),我对其中的这段话特别有感触:“高中三年,我放弃了数学。幸好数学老师并没有放弃我。数学总成绩差一点点及格,数学老师很大方,给我加分,让我可以顺利毕业。而蒙老天眷顾,我侥幸考上了台湾大学。”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的邻居学姐,姑且称她金姐。她的父亲是文盲,但有了经济能力,希望孩子能多读书,于是金姐到了适龄时,就被送到附近的小学就读。
金姐就读的小学是一所中学的附属小学,因此她从小学到中学,都在同一所学校读书。金姐顺利地从小学升上中学。当时的中学是三三制,即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这所学校注重华文、英文和数学,三科中只要有两科不及格,就得留班。英文和数学这两科一直困扰着金姐,无论她怎么努力,测验时常不及格。
初中三年还好,经过补考都能勉强及格。金姐其他各科成绩还不错,特别是华文一科,更加优异,作文常被老师夸奖。她的课外活动也有不俗表现,篮球打得特别好,还被选为校队代表。
到了高中,金姐对英文和数学这两科感到力不从心。尽管勉强升上高二,但因这两科的拖累,她留班一年。重读高二,如果这两科再不及格,她就得离校。为了这两科,金姐放弃了喜爱的篮球运动。谁知天不从人愿,这两科依然不及格,结果金姐被迫退学。
衣若芬相对幸运,她遇到愿意补习并给她加分的数学老师,让她数学及格,顺利完成学业。如果金姐也能遇到这么好的老师,她或许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篮球运动员或作家。
教育制度的僵化会扼杀许多学子的机会。金姐生不逢时,不像现在有些学生,能通过直通车制度进入理想中学或体育学校,发挥特长。或者像有些华文特优生,可以选修“高级华文”,将来攻读中华文学,成为一名“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