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居住在组屋的新移民,我理解并尊重本地多元文化和宗教习俗。然而,随着在公用场所(如综合亭)举行的殡葬活动增多,我观察到这些活动在某些情况下,对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我希望提出一些意见,并分享一些他国经验,让市镇理事会能够更好地平衡社区和谐与宗教仪式需求。

问题一:噪音影响居民休息

我完全理解殡葬活动的深远意义,各种族文化传统上会有亲朋好友齐聚悼念逝者。然而,殡葬活动参与者通常众多,有时在晚上10时30分之后,依旧聚在一起高声谈话,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休息。此外,宗教仪式中使用的扩音设备,也让声响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影响居民正常生活。

问题二:居民出行不便

公用设施共享是组屋生活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在庆祝活动期间,例如居民委员会举办的节日庆典。殡葬活动的举行时间往往三至五天,占用公共设施,有时甚至扩展到人行道,乱停车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使得周边居民的日常通行受阻,增加生活不便。

问题三:活动后的卫生问题

有些殡葬活动在期间和结束后,未及时清理场地,导致垃圾、烟头等物品散落一地。有时要等到第二天才会有人前来打扫,不仅影响公共卫生,也影响其他居民对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

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文化和宗教习惯相近的国家,如中国大陆、日本和台湾的大城市,他们在殡葬活动管理上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我建议市镇会采取以下措施,在尊重宗教与文化习俗的同时,保障社区的和谐:

一、规定殡葬活动时间与噪音管制

市镇会应在租借场地前,明确讲解活动的时间限制,尤其是夜间噪音管控。夜间10时后应限制使用扩音设备,并建议参与者保持低声交谈,以保障周边居民休息时间。

二、专门划定殡葬活动区域

借鉴中国做法,市镇会可考虑在离居民区较远的地方,设立专门的殡葬活动场地,例如在公园或空地设立殡葬区域。

三、加强卫生管理与场地清洁

为保证组屋区空间的清洁,市镇会可借鉴日本做法,要求租借者确保场地内所有设备和垃圾及时清理,并由市镇会相关负责人检查后方可离开。严格的管理和执行可确保整洁与卫生。

新加坡作为高度包容的社会,在面对殡葬这样的重大仪式时,保持尊重和理解十分重要。然而,为了社区和谐与邻里友好,适当的管理与规范是必要的。希望市镇会在未来的管理中,能结合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