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和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而父母则是塑造他们的关键。从理想来看,父母应当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为孩子提供引导和支持。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许多父母的行为反而成了孩子心理健康问题的根源。

我已退休,并非社工,不过根据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总结以下几类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一、过度保护带来的适应障碍:

一些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接触外界,甚至限制交友,结果导致孩子缺乏独立适应能力,就有一名青年因母亲这样的教育方式,在服兵役期间,难以适应环境,精神健康出现问题。

二、强调片面成就导致人格缺陷:

有的父母一心培养孩子成才,忽略性格发展。有一对夫妻一心想把女儿培养成医生,只关注她的学业,结果女儿成绩虽优异,但性格偏执,影响面试成绩,无法圆医生梦,心理也有些失衡。

三、价值观偏差引发的心理问题:

一些父母将个人成就投射到孩子身上,强加“成才”观念。有一对医生夫妇灌输儿子只有从医才算成功。这个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了男孩的执念,但他因能力不足而产生自我否定,最终得了躁郁症。

四、父母虚荣心带来的双重压力:

一些家长因虚荣心将孩子送入名校,结果孩子因无法适应学业压力而产生心理问题。一名父亲看到同事的孩子考入名校,便让自己的孩子靠田径竞技表现,在直接收生计划下勉强挤入名校。然而,孩子的学业跟不上,田径表现也未达预期,导致父亲屡次被校方召见,孩子在学业与体育的双重压力下逐渐抑郁。

五、父母自身的心理障碍对孩子的影响:

有的家长因社交圈狭窄而思想偏激,孩子耳濡目染也形成孤僻性格。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母亲只工作三几年就在家相夫教子,社交圈子小,久而久之就与社会脱节,思想也变得偏激,唯一的孩子在耳濡目染下成长,思想也变得偏执不讨喜。

六、过度控制欲引发的压抑:

一些父母甚至干涉孩子的终身大事,最终让孩子陷入抑郁,影响内心健康和幸福感。有名女子在父母压力下,放弃心爱的人而嫁给父母钟意的医生,婚后郁郁寡欢。

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显示许多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伤害。尽管家长出于爱心,却往往因自身价值观、人格和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害的教养方式。

我国政府将心理健康列为国家重点议程,并加强支援体系。新加坡儿童会也指出,不良童年经历是导致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因素,呼吁家长关注自身行为对孩子心理的深远影响。若根源在家庭,政府和社会须要提供更多支持和指导,帮助家长识别并纠正不良教养方式,以避免下一代身心受损,最终难以自我实现或为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