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马菁同学在《联合早报·交流站·解读新世代》发表的《从蒙古看新加坡文化艺术的孕育》(11月2日)。国家艺术理事会也认同,艺术与文化在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但在过去多年里,我们既保留本土多元文化,也积极向世界各地学习,逐渐发展出我国独特的艺术和文化。
我国有不少让人引以为傲的传统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小贩文化就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社区也不乏各族群的节庆活动,如开斋节、丰收节(Pongal)、复活节和九皇爷诞等,都丰富新加坡的文化生活。
其他如演唱马来传统歌谣(Dikir Barat)、穿搭卡峇雅服饰、舞龙舞狮或制作印度传统地画(Rangoli)等传统文化活动,也流传至今。
新加坡的艺术发展也离不开本地杰出艺术家的贡献。自1979年以来,共有135位艺术家获颁新加坡文化奖,这是本地艺术界的最高荣誉。他们包括画家张荔英和萨卡西(Sarkasi Said)、舞蹈家吴诸珊和善达·巴斯卡(Santha Bhaskar),以及剧作家郭宝崑等。
艺理会在去年更新新加坡艺术拓展蓝图,并与各界合作,将本地艺术带到社区。例如,去年推出的“I Play SG Music”项目,让公众能在地铁站与巴士转换站等公共场所,享受本地原创音乐。今年年中推出的“艺术处处”计划,也让勿洛居民在本地乐团的带领下,一同欢唱马来民歌、印度民歌等经典歌曲,充分体现艺术团结人心的力量。
让我们齐心合力,共同打造蓬勃包容、凝聚社区的艺术文化生态系统。
国家艺术理事会
表演艺术司长
林娟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