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贯穿学生生涯的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叫做“语文”。“语”即语言,“文”代表文字、文学和文化,“语”和“文”两方面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学习“语文”也好,“华文”也罢,我们不应只着眼于学习这门语言的日常用语,浮于表面地学会说,更应该去了解它背后文字的内涵、文学的魅力与文化的源远。否则,就算华文说得再流利,也不过是半瓶水。

我的这一想法产生于为一名新加坡小六学生补习华文时。这个孩子祖籍中国浙江,从祖辈起就扎根新加坡,从小在新加坡长大。由于她的家人在家与她说华语,所以这个学生的华文学得不错,日常交流较为流利,学校华文课程的内容对她来说也不算太难。

但是,我惊讶地发现,孩子在成语、俗语、古诗、文化经典等方面的知识颇为薄弱,而这恰恰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结晶。有个笑话,说的是非华语母语者常认为,华文这门语言可以在任何地方加入“超链接”(hyperlink),母语者一听就能懂,但非母语者想要理解,须要听一个长长的故事。这些超链接,指的就是成语、传统古诗文等。学好这些亦是学习华文的重中之重。

我在中国时是小学语文教师,接触过各个年龄层的孩子,尤以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为主。举个例子,“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句话,对中国浙江的小一学生来说,耳熟能详,相关的历史故事也是在儿时就听过。“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样的传统经典名句,中国孩子熟知,但对于新加坡学习高级华文的孩子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先生在《塑造新加坡华族文化》一文中写到:“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确应该要以中华文化为主轴,同时融入本地有特色的文化。”他在文中谈到他所担心的两个问题,其一就是“我们华人的语言水平,以及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认识不够。”传统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与令人惊叹的古人智慧。当一个孩子学会“春雨惊春清谷天”这首节气歌,就能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同时了解到中国与新加坡巨大的气候差异;当一个孩子学会《三字经》,多少中国古代妇孺皆知的经典故事,就已经在他的脑中。在此基础上,孩子也更能理解“孝道”“仁爱”等新加坡与中国共同提倡的传统美德。

新加坡的教育体制让这里的孩子从小在语言学习的沃土上成长,拥有非常好的教育资源。但是,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相关的文学与文化,会大有裨益。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