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的通商中国青年座谈会上,外交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沈颖提到:“很多新加坡年轻人不一定在生活中时常使用华语,或者华语能力不强,但是如果工作中须要用到华语,或者要去中国工作一段时间,他们可以很快地提高。这是因为小学、中学10年的基础教育,已经为他们打下很好的华文基础。我们可以把华文教育看作这样一种储能。”
记者的新闻头这么写道: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为母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应该把母语教育视作一种储能,当一个人之后在须要使用华语的时候,就能激发这个已经打下基础的潜能。
不可否认,学习华语可以被视为一种预备措施,满足未来需求,成为劝导学生学习华语的理由之一。然而,将母语教育仅仅视为储能,有如电池在不用时充电备用,还是不理想的。
但这确实反映新加坡华文教育的现状——虽然重视双语教育,但社会普遍以英语为主,从政府机构到日常生活都依赖英语,母语退居次位。只在课堂上学华语而不在生活中使用,既不读华文书也不看华文报,这样的“备用电池”教育模式,会让华语水平逐渐下滑,成为当前华文教育困境的原因之一。
如果继续把母语教育视为“储能”,是否意味着接受现状?未来10年、20年,华语水平会不会继续下降?若区域经济体崛起,它们的语言是否会成为英语之后的第二语言?华语会不会沦为“第三块电池”?
黄循财总理在国庆群众大会上提出要培养“精华”,表明提高新一代华文水平的重要性,也强调须调整观念。现状堪忧,如果一切照旧,华文教育如同将电池充满却闲置在角落,电量恐怕会慢慢耗尽。
我认为,仅储备不足以支持语言的发展,必须做到学以致用,才能促进华语学习的持续性。正如9月16日《联合早报》社论所言:“学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有机会自然地使用母语,才能真正掌握并保持这种语言的流利度和运用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