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颖琦同学在《联合早报·交流站·青年视角》的投函《多花时间跟家里老人聊天》(10月23日)指出,尽管家中三代同堂,有些老人依然如同独居一般。原因在于,年轻人忙于工作和学业,与老人缺乏沟通,即使在家中,老人也常常感到孤独,无法融入家庭生活。
作者虽认为“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也质疑,在当今社会,老人的阅历是否仍然“宝贵”。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老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是重要的学习资源,例如农耕技术、生活小窍门等。这些经验的有效性,取决于实际运用,有效就被奉为智慧,无法解决问题时则归咎于“命运”的安排。
科技改变一切。过去,我们向老人学习各种技能,如包粽子、缝纫、修理水管等技能;现在,只须上网搜索即可。老人的知识,似乎不再那么“宝贵”。
我小时候喜欢听老人讲故事,例如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但长大后发现,这些故事的版本与我记忆中的有所出入。这不禁让我思考,“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观念,在今天是否仍然适用?
随着年龄增长,许多老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甚至失去自理能力。与其说他们是“宝”,不如说他们像“宝宝”一样,需要照顾和关怀。年轻人可以自由选择伴侣和朋友,但老人的社交圈却日渐缩小。他们行动不便,出门困难,甚至去超市都需要帮助。
作为家人,我们应该像对待“宝宝”一样,给予老人更多耐心、宽容和理解。即使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也要与他们和谐相处。
我们应把他们当作可以倾诉的朋友,更多地表达自己,少一些拘谨和礼节,加入一些轻松的调侃与嬉闹,这样,或许可以让他们也感受到生活中的欢乐和轻松。
我们也能把他们当作陌生人,向他们倾诉烦恼,让他们成为我们情绪的“垃圾桶”,倾听我们内心的挣扎与不安,这也许是他们能为我们带来的另一种价值。
总之,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陪伴,更需要尊重和平等的对待。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给予他们更多的尊严和关爱,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