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谈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时,总有种沉重的感觉,好像华文文学、民族艺术和母语教育,都是等待拯救的“濒危物种”。其实,我们有没有想过,传统文化真的需要“拯救”吗?还是我们自己打开它的方式不对?

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也不是书架上蒙尘的厚书,它完全可以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变成一种乐趣。比如华乐,大家总觉得是“老土”的东西,但有没有尝试过用琵琶弹一首流行歌曲,或者用唢呐模仿一个热门音效?这样的华乐会不会让人刮目相看?还是又被批评“坏了传统”?

至于华文经典,那些人物和故事远比大家想象的有趣。林黛玉的吐槽不会很毒舌吗?贾宝玉的人设是不是很接近今天的文艺青年?经典的力量就在于它始终贴近人性,而不是“高深莫测”的存在。带着好奇心去读,别让应试的紧张把它变成压力,或许就会发现里面有说不完的“八卦”。

当然,语言更是让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年轻人都爱用英语聊天,但偶尔夹几句俚语、歇后语会不会更有意思?“鸡蛋里挑骨头”“一波三折”,这些词汇自带画面感,秒杀任何翻译。让语言充满生活气息,才是它最有魅力的时候。

文化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是会动、会变、会生长的。让它“活”起来,就从你我愿意尝试的那一刻开始。

让我们大家去发现传统文化的另一面,把它当作一种乐趣、一种创造,而不是一份沉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