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前阵子在滨海艺术中心剧院上演。此剧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注入现代审美和意义,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经典文学的全新诠释。演员优美的舞姿,配合动人的音乐和巧妙的舞台设计,为观众呈献一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
其中,《花葬》一幕尤令人难忘。十二钗身着现代服装,披头散发,在一地白花中舞动,背后的12把黑椅子如同墓碑,象征着她们的悲剧命运。这段现代舞以抽象的表达方式,展现十二钗的无奈与悲哀,也暗喻现代女性在社会中的困境:她们的命运仿佛被无形的手操控,只能随冷酷社会的指尖而舞。
这场舞剧引发我对新加坡中学的华文文学课程的思考。作为曾经的华文文学课学生,我认为课程应该增加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比重。
目前,华文文学课的固定文本中,只有《孔乙己》和《陈小手》两部中国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各两首,现代诗歌四首。学生要用半年时间,学习新加坡作家写的长篇小说《放逐与追逐》。这部小说以日记体形式,以第三人称视角,记录主角福良成长的经历,反映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的社会变迁。
虽然这些现代作品值得一读,但它们的历史和文学价值无法与中国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相提并论。《红楼梦》的多层次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的情景描写,难道不值得学生深入探究吗?
教育部课程文件指出,文学课应涉及不同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传统,以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共存的理解。
我认为,既然课程名为“华文文学”,就应该从华文的起源地出发,以中国文学作品为主,深入分析和欣赏中国名著和古典文学,而非过度追求华裔作者的多元化作品,忽略华文文学的根源。
当然,目前的华文文学课也有优点,例如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演绎文本内容、制作幻灯片分享等,使课堂更生动有趣。
有同学分享,她最初选修华文文学时,担心因为很少接触文学作品而跟不上进度。然而,两年的学习让她真正爱上文学。通过分析不同文体的作品,接触不同年代的思想,并结合自身理解,对当代社会和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
也有同学说,华文文学课帮助她们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小组讨论塑造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另一些学生则反映,为了应付考试,她们不得不死记硬背大量的资料,发挥创意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反而得不到高分。这导致许多同学升上高中后,就不再修读华文文学课程。
《红楼梦》舞剧再次激发我对中国经典文学的兴趣。阅读经典如同品茗,初尝或许苦涩,但回味悠长。华文文学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品味经典的魅力,而非让我们沉溺于应试教育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