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于1970年代的新加坡,那时,华族家庭普遍认为上华校是理所当然的选择。因此,除了最小的弟弟之外,我和几位姐姐都被送进华校。说到华校,自然离不开华文华语。小时候的我,先学汉字,再学拼音,课文多取材自中国故事,如《曹冲称象》《愚公移山》《司马光砸缸》《守株待兔》等。

受启蒙教师的影响,上中学后我对华文华语的学习依然充满热情。除了母语、地理和文学课,我尤其喜欢中华历史课,因为华族子弟应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当年的教师尽职尽责,教学态度严谨,使我对华文的兴趣与日俱增。由于华文源流学校以华语为主要交流语言,教师也大多使用华语,再加上当时新谣文化的盛行,校内外都营造出良好的华文学习氛围。

时光荏苒,2024年的今天,我对华文的热情依旧,但新加坡的华文学习氛围却日渐式微。在西式教育制度的影响下,华文华语逐渐走向衰落。英语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都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连华文教师之间也常以英语交流,情况严重到连最后一道华文防线似乎也快溃堤了。学生还能在这样的环境中保持对华文的兴趣吗?

作为华族,我们有责任将传统价值观传承给下一代,例如儒家提倡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等。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采用孔融让梨、乌鸦反哺、精忠报国、孟母断机等经典故事,这些传统价值观是华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民族精神的母语教育不可或缺。

世界格局已发生变化。随着欧美国家的相对衰退,中国在经济、军事、科技和教育等领域迅速崛起。中国不再是被西方列强要求割地赔款的弱国,而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一带一路倡议更使华文的经济价值显著提升。

再看我们邻国印度尼西亚,1998年排华事件后,华族意识到仅会印尼语并不能保障安全,许多富人纷纷外逃。时任总统瓦希德觉察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开放让华族学习华文,华文学校和语言中心因此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此外,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华人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国家,华族先贤在华文教育上的贡献有目共睹。

基于华文的文化和经济价值不可忽视,且邻国印尼和马国对华文教育的态度已有转变,新加坡是否也应在语言教育政策上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华文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是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