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司曾尝试与一家日本的新鲜蔬菜种植及出口商合作,在邻国种植蔬菜并出口到我国。在筹备期间,我们前往该公司位于印尼泗水的蔬菜种植园实地考察。在参观甜豆(sweet peas)包装线时,我们惊讶地发现,有许多甜豆在筛选过程中被丢弃。从品质上看,这些甜豆毫无问题,仅因外观“不合格”,例如稍显肥胖,便无法在日本市场销售。我们提出收购这些甜豆,却被对方毫不犹豫地拒绝。

这种严格的外观筛选,反映日本零售市场对蔬果规格的高度规范化管理。这不仅维持种植、收购到零售各环节的利益平衡,也避免廉价、不美观的蔬果对优质产品形成价格冲击,稳定蔬果产业生态。这种标准化管理深植于日本饮食文化,对“美”的追求已成为消费者体验和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模式固然有助于商业秩序的维护,但也不可避免地引发食品浪费的问题。那些外观不佳却营养价值和食用品质俱佳的歪瓜裂枣类蔬果,是否可以通过加工或再利用实现价值重塑?例如,将这些次等产品用于切片、腌制、速冻或食品加工,不仅能减少浪费,还能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实惠的选择。

以碎米为例,早年间因价格低廉而广受欢迎,但随着经济水平提升及消费观念转变,碎米逐渐被市场淘汰,国家战略储备的各类大米中也没有碎米,反映消费升级的趋势。然而,“淘汰”次等产品并不意味着它们彻底失去价值,而是须要重新探索它们在市场中的新定位。

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和重新定义市场定位,歪瓜裂枣类蔬果的潜在价值仍值得深挖。这须要产业链各方共同努力,在维护质量标准的同时,探索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最终在市场需求、商业利益与生态平衡之间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这类产品的合理利用还可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形成“次等产品”细分市场,兼顾资源利用与商业效益。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调发展,也能在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