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郭义人12月2日刊登在《联合早报·交流站》的 《有故事的勿洛海滩四个系船柱》,作为一名热爱新加坡航海文史的工程船船长,我也认为我们必须努力保存航海相关的文物。

很多国外的朋友也觉得,新加坡人作为海岛国家的民众,对 “海岛国家”的意识有待强化。要让民众对 “海岛国家” 产生认同,并不是要把民众都推往海事职业或者海军,而是让整体民众意识到 “海权” “海运” “海洋经济” 如何与新加坡息息相关。

我在航海生涯中,去过不少海港城市。这些城市大部分都会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努力保留一些历史物件,凸显海洋文化的关联。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日本兵库县的神户港。

神户的游客景点波止場町广场上的海洋博物馆,正对面耸立着作为蒸汽时代神户港地标的“旧神戸港信号塔”,旁边的海洋酒店,还有卫星图可见的 “Port of Kobe 1868”广场刻画。这些海洋主题的事物都代表着神户,就象乌克兰的“船员的妻子” 雕像,是敖德萨(Odessa)的地标一样。 

这些海港城市的居民都会潜移默化地意识到海港的重要性,就好象“海港”成为神户地域的身份认同。新加坡是否也可以效仿?建国总理李光耀在2007年说过:“新加坡存在的原由就是港口,新加坡必须努力守护海港枢纽的地位。”(Singapore’s raison d’etre was its port, Singapore must strive to remain a major hub port)。新加坡的历史是离不开海港的。

我希望国家各个和海洋相关的部门可以和国家文物局联手,将类似勿洛海滩船柱的各种海洋文物都保留下来,将来把这些题材编辑成为主流教育的一部分,讲述新加坡作为海港的成长历程。把那些有故事的航海前辈请出来,给我们讲故事,启发下一代的海事人才。

希望这些“新加坡的海洋故事”可以得到更多关注,成为新加坡海岛国家认同的一部分。借助SG60这个机会,把海洋相关的故事传达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