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闻报道,来自一个支持巴勒斯坦的民间团体的两名非选区居民女性,无视规则强行要求会见议员,甚至比中指、辱骂对方为懦夫。
这一事件引发思考,问题出在哪里?
一、身份、时间、地点皆不恰当:
这两人并非该选区居民,议员有权只接见自己的选民,因此拒见并无不妥。她们不仅身份不符,还在错误的时间、地点表达诉求,最终失去立场,沦为狂妄无礼的行为。理性表达意见,还是得选择合适的场合。
二、诉求的平台错了:
选区议员的职责是为选民解决民生问题,而非处理国际事务。政府早已设立适当的平台供民众探讨议题,诉求应通过正确渠道,而非干扰议员的日常工作。
表达意见固然重要,但方式同样关键。新闻中的两人似乎认为,只要能逼迫对方聆听,就能达成目的,殊不知此举只会引发反感。真正有效的沟通,应以理服人,而非咆哮、叫嚣、胁迫。
新加坡政府主理的是新加坡事务,而非他国纷争。对于国际冲突,我们已多次提供人道援助,并发出和平呼吁。然而,每个国家须自行承担决策后果,新加坡不可能介入别国内政,更不会因情绪裹挟而偏激行事。
我国也一向奉行理性、平和的讨论方式,不支持示威、抗议、闹事等激进作风。关心世界局势固然重要,但不代表应盲目卷入纷争。真正的智慧在于保持理性,明辨是非,而非被情绪或他人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