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财政预算案声明中,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宣布,政府将为新加坡社科大学在市区打造一座全新校园,为各年龄段的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课程。这一举措旨在推动全民教育,让国人在不同人生阶段持续学习与成长。
新年聚会时,一群旧同窗问起我——年近七十,为何仍在攻读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有“老”同学认为,这个年纪正是颐养天年的时候,理应放下追求,安享晚年。他们甚至质疑:即便大学毕业,甚至获得博士学位,又能带来什么实际的经济价值?如果没有市场需求,何必“折磨”自己,浪费所剩不多的光阴?这样的看法,恰恰反映了对终身学习真正意义的误解。
当我谈起政府积极推动“终身学习”政策时,不少同学竟调侃我非常“政治正确”。这令人啼笑皆非,更让我思考——年长者终身学习的意义究竟何在?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学习仅仅是为了获取一纸文凭,还是另有更深远的价值?
政府倡导终身学习,旨在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国家竞争力。新加坡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技能培训等政策,打造面向各年龄层的多元化延续教育体系,让大家不受年龄限制,能在不同阶段追求知识、实现自我价值。不过,这些措施是否真正触及学习的本质?是否能够激发国民对知识的真正热情,而非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提倡?
对我而言,终身学习不仅是对生命的热爱,更是对自我不断超越的实践。正如《庄子·养生主》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终身学习不仅拓展有限的生命,更为我们开启通往无限可能的智慧之门。每一次阅读、思考与探索,都是与更好的自己相遇,让我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意义。
每当夜深人静,独自伏案研读,内心涌动着充实与宁静。这种专注与沉浸,是对自己最真挚的馈赠。在那一刻,世俗的纷扰尽数褪去,我仿佛置身浩瀚学海,虔诚地追寻知识的真谛,这正是终身学习带来的丰硕果实。
(作者是新加坡社科大学中文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