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在《联合早报·交流站》读到翁益华读者的投函《建议地铁车厢增设时钟》。他曾因忘记带手机和手表而无法知晓时间,也不好意思向陌生人询问;他的邻居在搭乘地铁前往医院途中,因手机电池耗尽,不得不频频向其他乘客询问时间,感到十分尴尬。对此,翁先生建议在地铁车厢内增设时钟,以方便乘客查看时间。
然而,我认为这一建议并不切实际,主要有以下四点理由:
一、安装与维护成本高昂:
每列地铁通常由三个至八个车厢(一般为六个)组成,全国运营列车数量庞大。如果每个车厢都安装时钟,费用将十分可观。此外,时钟并非一次性安装后即可长期运行,还须定期校准。若采用电池供能,还须考虑电池更换所需的人工及材料成本。这笔资金或许更适合用于其他基础设施的改善。
二、现有替代方案已足够:
目前,新加坡地铁站的月台至少设有一个时钟,尤其是南北线与东西线,时钟位置经过策略性安排,方便乘客查看时间并作为集合点。此外,部分地铁车厢的电子屏幕已显示时间,比传统时钟更现代化。如果需要进一步优化,可考虑在所有列车的电子屏幕上固定显示时间,而非额外安装独立时钟。
三、个人设备已广泛普及: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设备,许多人甚至会携带多部手机。忘记携带手机或手机没电属于个人疏忽,而非公共交通系统应解决的问题。此外,查看时间的方式还有手表、智能手环等多种选择。
四、询问时间并不难以启齿:
即便偶尔因特殊原因无法获知时间,向他人询问并非难堪之事,反而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良机。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日益疏远,偶尔与陌生人交流,未尝不是一种值得尝试的体验。
综上所述,在地铁车厢内增设时钟并非必要。现有方案已能满足大多数乘客的需求,与其投入高额资金安装和维护时钟,不如优化电子屏幕等现有资源,提升时间信息的呈现方式。这种做法不仅能合理控制成本,也能更有效地为有需要的乘客提供便利,达到更合理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