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月1日《联合早报·言论》刊登的符婉月投函《劳苦功高的客工》,不仅让我对香港客工的社会缩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激发我分享自己在台湾与新加坡对客工群体的观察与感触。
我自幼在台北长大,出社会就业后便较少回到彰化老家。记得2021年清明节,我随父母返乡祭祖,意外发现祖宅三合院的一侧,住着五六名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从他们的长相和口音判断,应该是越南人。那时,我心中不禁疑惑:“他们为何住在我们的祖宅?他们是逃跑的移工(台湾对客工的称呼)吗?”
截至去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约2300万的台湾人口中,客工超过82万人。其中,从事工厂、营建等产业的约50万人,从事居家照护、帮佣等社福工作的约21万人。从国籍来看,印度尼西亚籍客工最多,约30万人;其次是越南籍,约28万人。然而,失联客工人数高达9万零926人,意味着约10%的客工处于失联状态。
在台湾,雇主须对失联客工承担相关责任,若雇用客工逃跑,雇主须等待一至三个月才能申请新的客工。这些失联客工大多流入非法工厂或单位,形成社会问题和公共健康隐忧。他们无法投保台湾的全民健康保险,也没有合法工作证,但薪资往往比合法客工更高,加剧社会安全漏洞。
因此,当我来到新加坡,看到庞大的客工群体时,不禁好奇:新加坡的客工失联情况是否也很严重?但令我惊讶的是,根据人力部去年12月公布的数据,外籍劳工总数超过157万人,其中持有工作准证者约116万人(约为台湾的1.4倍)。虽然我尚未找到具体的失联客工统计数据,但新加坡政府对此类问题的管理十分严格,在新加坡生活超过三年,我未曾听闻过类似新闻,这让我对新加坡政府高效且全面的管理深感佩服。
在新加坡街头,我经常会看到客工在烈日下操作工程机械,修建新的地铁线路;看到他们乘着升降机,在繁忙的街道上修剪树木;天刚破晓,就有人开始清扫环境、收集垃圾;在翻新组屋工程中,他们粉刷外墙、改造厕所……有时,看着满载客工的罗厘往返工地,我都会忍不住向他们微笑,以表达我的感谢。
感谢新加坡政府对人民的照顾,也感谢来自四面八方的客工!
